绿意盈谷——“数”说中原农谷三周年建设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马丙宇刘亚鑫
在春潮涌动的中原沃野上,一粒名为“中原农谷”的希望的种子,正迎着时代的暖阳拔节生长。当2022年《“中原农谷”建设方案》如惊蛰春雷般唤醒沉睡的土壤,位于新乡的“一核三区”便开启了以科技重绘农业蓝图的壮丽征程。
三载春风化雨,中原农谷已从破土的嫩芽成长为亭亭嘉木。其根系深扎体制创新的沃土,枝干延伸出种源攻关的脉络,叶脉流淌着人才活水,在粮食安全的旷野上舒展出一片科技绿洲。
中原农谷正以破竹之势,在黄河北岸书写着现代农业的诗篇。
“10”——
“一核三区”规划锚定十年目标的制度革新
三年前,河南为中原农谷布局“一核三区”规划,立下“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成高地、十年进入全球一流”的目标。这一规划,为中原农谷长远发展绘制蓝图。

起步阶段,科研院所、高校、种业企业之间育种协同机制存在断点,创新要素流通不畅,产学研融合度低。为破局,中原农谷组建党工委、管委会,运营公司也挂牌运作,构建“管委会+公司+专家咨询委员会”模式。党工委统筹,公司市场化运营,10多位院士领衔的专家委员会把关,成功解决传统农业园区管理分散问题。
政策规划层面,河南强化顶层设计,出台3个纲领性文件,配套2个操作指南,联动27家省直部门与中央驻豫单位形成260余条支持举措,搭建“1+1+1+2+N”政策体系;河南省委将建设工作列为“一号文件”重点,省农业农村厅设专班推进;2024年《河南省中原农谷发展促进条例》的施行,为中原农谷提供法治保障。
如今,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内科研有序,环中心创新生态圈加速构建,高端平台优势互补、协同创新。
“67”——
67家高能级平台打造种业创新“硅谷”
踏入中原农谷现代农业科技展馆,能看到充满科技感的种植场景:野菜悬于空中、草莓长在高架……展馆借助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智能调控环境,实现精准管理,是农业成果展示与知识传播的前沿阵地。
在中原农谷,科技赋能农业随处可见。高标准农田里,“智慧合杆”覆盖600多亩土地,实时收集多类信息,提前预警灾害;神农种业实验室建成先进公共研发平台,新品种研发成绩突出,170余个新品种通过审定,110个在全国推广,高油酸花生品种达国际领先;种业企业构建全产业链,引育39家自主研发企业……
目前,67家高能级平台汇聚中原农谷,国内外优质资源不断涌入,与多所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合作,加速种业创新生态圈成型,科研实力与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1800亿”——
45亿斤种子筑牢粮食产能根基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中原农谷深知这一点,始终将种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中原农谷管委会主任、新乡市市长魏建平给出一组直观的数据:“中原农谷带动河南每年为全国提供优质种子45亿斤,其中冬小麦供种占全国的50%,按种子产出比1∶40计算,每年可支撑1800亿斤粮食产能。”
为了提升种业竞争力,中原农谷瞄准世界种业前沿,紧扣国家战略需求,重点围绕高产优质、抗旱抗逆、适宜机收、适应性广等育种方向开展科研攻关,目标是培育优良新品种200个以上,转化率达80%以上,抢占转基因技术、智能育种新高地。
在过去三年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中原农谷在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中,继续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深度合作,推动畜牧兽医所的畜禽营养与饲养全国重点实验室、作物科学所的作物前沿交叉技术中心、蔬菜花卉所的中部研发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落地;做强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加强神农种业实验室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的全面合作,计划新增国家级种业创新平台10家以上。通过这些举措,进一步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大力量。
“1.6万”——
创新人才汇聚构建农业科创“强磁场”
春日里,中原农谷展厅前的农作物品种地展区,选育自不同单位、企业的带状种植的各色油菜花,组成了田间“彩虹”。巧合的是,这片区域的管理人员,也叫“彩虹”。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在中原农谷,像李彩虹这样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人才,扎根于此贡献力量。
新乡聚焦中原农谷需求,整合资源推动“校院企、产学研”融合,搭建多元平台,吸引人才汇聚。截至2024年,中原农谷引入16名院士、53支种业研发团队、近400名科研人员,集聚各类创新人才超1.6万人。
这1.6万人中包括不少学成归来的河南学子,如苏文悦。苏文悦是土生土长的新乡姑娘,硕士期间在中国农科院学习番茄遗传育种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毕业后通过招聘入职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如同归乡“候鸟”在中原农谷奉献青春力量。
今后,中原农谷将完善人才体系,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度,深化成果权益改革。计划新引进30名以上种业领军人才、50个以上研发团队,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研究生院与教学科研基地,营造良好人才生态,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
“超亿”——
“黄金三角”成果转化模式释放市场效能
小麦品种“普冰03”在中原农谷成功转化,这得益于政府、企业、科研平台合作的“黄金三角”模式,该模式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平台研发为支撑、政府服务为保障,聚焦种业创新。
“普冰03”运用远缘杂交技术,成为首个国审远缘杂交小麦新品种,高产、抗病、抗逆。2024年,“普冰03”在种质展示中被关注,同年中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挂牌,促成其线上首单交易,标志着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黄金三角”模式成效显著,2023年126个新品种通过审定、10个成主导品种;2024年推出35个新品种,打通种子从实验室到田间的堵点,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目前,中原农谷保藏18万份种质资源,建成110万亩良种繁育基地,成果转化交易金额超亿元。未来,中原农谷将完善商业化育种体系,吸引头部种业企业入驻,建设200万亩国际一流繁种制种基地,推动河南种业集团跻身全国前三。
中原农谷三年发展成果丰硕,数据见证成长。未来,中原农谷将继续奋进,为河南迈向农业强省注入强劲动力,谱写农业发展新篇章。
编辑:陈静
审核:马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