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观潮丨城市文旅如何面对“甲亢哥”的镜头?
海报新闻评论员 徐坤杰
北京、上海、重庆、成都……这几天,网红“甲亢哥”直播中国行,引发了流量的持续“亢奋”。他每期近6小时一镜到底的直播,让很多外国网友看到了一个真实、友善而充满活力的中国。
然而,4月7日,甲亢哥在长沙进行的直播活动却意外成为其旅程中争议最大的一站,饱受批评与质疑。当然,网友的批评与质疑并非针对“甲亢哥”,而是指向了当地的芒果台和城市文旅。
高度设计化的行程、浅薄的文化表达、流于表面的文化体验、过度商业化的剧本、强行植入的广告、争相蹭热度的商家……镜头中的“甲亢哥”很尴尬,网友看得也是很尴尬。
一场本应展现城市魅力的直播何以沦为网友口中的“尴尬现场”?争议背后,留给城市文旅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即如何面对“甲亢哥”的镜头?如何更好地讲述城市故事?或许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进行思考。
其一,城市文旅宣传勿陷入“用力过猛”的营销逻辑中,真实和真诚才是必杀技。甲亢哥的镜头之所以自带引爆流量的魔力,核心恰恰在于零距离、无滤镜的真实感,而从网友的吐槽来看,长沙之行的直播恰恰是缺少了真实和真诚。一旦真实沦为剧本设计和过度包装,真诚变为表演式、敷衍式互动,观众看到的便不再是鲜活的市井生活,感受到的也不再是烟火城市中不期而遇的真心和实意。如此,在短暂的网络热度中,城市势必会因观众对虚假的反感而被流量反噬。
其二,城市文化表达应超越流量喧嚣,勿陷入浅薄化、同质化境地。在此次充满争议的长沙直播活动中,当地的文化展示不仅流于表面,还被湮没在了浓重的商业操作中。长沙绝不缺乏文化底蕴,但长沙行中的“甲亢哥”像是被塞进了“湘绣+剪纸+汉服”的传统文化模子里,文化交流和传播被简化成“摆拍打卡”,文化表达变成了一场自说自话的表演。而且,臭豆腐、辣条等符号也在直播中被反复消费,模糊和稀释着城市的文化个性和底蕴。这启示我们,城市文旅应在流量狂欢与文化价值共振之间做好平衡。
其三,城市文旅勿过度打扰民间力量推动的文化交流和传播,以让市井文化互动自然发生。甲亢哥在成都、重庆等地的直播中,街头市民的自然反应成为最大亮点。一句善意的地铁安全提醒、一次偶遇的方言教学,甚至因翻跟头被路人“批评”,这些未经设计的片段反而让观众感受到城市的真实温度,而长沙行的争议,恰恰暴露城市文旅对其刻意介入的弊端,既少了些真诚、自信,也少了些真实和坦荡。因此,与其文旅部门主导每一场活动,不如为民间互动搭建舞台,让交流和理解自然发生,让城市故事自然生长。
无剪辑无滤镜的直播才是打破误解和偏见的真正力量。城市文旅宣传的终极目标,不是制造一场完美的表演,而是让每一个镜头都成为观众“来了就不想走”的理由。
在结束长沙行时,“甲亢哥”看着夜晚的长沙全景突然感伤起来,表示这可能是他中国行最后一场直播,很舍不得。但其直播也透露是否真正结束旅程,尚不能确定,也有可能再做两个城市。
如若旅行继续,我们期待下一个出现在“甲亢哥”镜头中的城市可以更从容、更自在、更自然一些,在去滤镜化的文化表达和交流中展现真实、自信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