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太仓这位博士养鱼,玩的就是科技与“很活”

时间:2025-04-28 14:51:00

“我们这个鱼苗工厂玩的就是科技,‘鱼很活’!”爱科漫(太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冬春信心满满地介绍着位于太仓玫瑰庄园景区的陆基循环水系统鱼苗科研繁育基地,这里可是大口黑鲈苗的“摇篮”。

平时,这里就是个“黑灯工厂”,可一旦灯亮起来,神奇的一幕便上演了。工厂内部放置着多个大型鱼池。李冬春形象地描述道:“一个直径8米,有65立方水,占地面积大概50平方米的鱼池里,有20到30多万尾鱼苗。算下来,一个平方就有大概6000尾鱼,咱们的手掌放下去,手掌面积就能覆盖大概60尾鱼。”

这个基地占地8000平方米,一年能产出6000万尾鱼苗。而目前土塘的亩产也就1万尾,该基地的产量相当于4平方千米池塘。工厂化育苗占地只是土塘的1/500。另外,这里的鱼苗存活率平均能达50%左右,而全国鱼苗的平均存活率只有3%。李冬春解释道,这是因为他们通过工厂化的手段,用设备来控制环境、控制营养,从而降低了鱼的发病率。渔民把鱼苗拿回去放在池塘里,鱼的体质比土塘里培育的要好,应激也更少,还能比池塘里的鱼提前放养和上市,能在9月份卖高价。

说起这个项目,李冬春感慨万千。2018年,他看到加州鲈从投喂冰鲜鱼转到投饲料的商机,毅然决定做加州鲈驯化苗项目。当时资金不足,他一咬牙,把房子做了抵押贷款,这才筹到钱投入研发。一直到2019年、2020年左右,技术才逐步稳定。李冬春本科和硕士学的都是水产养殖,现在还在浙江大学读机械专业的工程博士,主要研究的就是这套循环水系统的设备。“我把两个专业的知识融合起来,不断改进循环水系统,目前,我们的系统在节能节水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李冬春还有一个企业愿景,那就是创建零碳渔场。他计划通过光伏或者风力发电,再配合储能,让渔场用电完全自给自足。更厉害的是,他还想引入AI渔场的概念。投喂时,通过机器视觉和算法判断鱼有没有吃饱,再反馈给投食机调整投料速度和量;还有水下的摄像机,不断拍照判断鱼池的生物量和鱼的规格,然后反馈给投食机确定投喂量。“目前,浙江大学正在研究这一课题,今后也会在我们渔场变为现实。”

“特别要感谢的是,在创业过程中,政府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帮我们申报了各类项目。”李冬春相信,有了这些支持,他的“养鱼科技梦”会越做越大,颠覆鱼苗养殖新模式。


来源:太仓融媒

编辑:小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