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深读 | 碧海歌扬 平潭“鲍”富

时间:2025-04-26 09:34:00

福建日报4月26日报道(报业集团记者 张哲昊 刘宇捷 郭雅莹)

位于平潭裕藩村附近海域的鲍鱼养殖基地 江信恒 摄

核心提示

向海而生,因海而兴,海洋是平潭最大的特色。鲍鱼、坛紫菜、仙女蛤……平潭有太多引以为豪的海洋物产。其中,品质上乘的“平潭鲍”便是一张“金名片”。

最美人间四月天,眼下正值平潭鲍鱼生长的黄金期。在君山片区砂美村附近海域,连片的养殖网箱点缀在碧波之上,渔民驾驶渔船往来穿梭,开箱、投喂、投笼下水……再过一段时间,“平潭鲍”即将迎来成熟期,以“肥美”的姿态开始大量上市。

在平潭,鲍鱼养殖业经历了一场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蜕变。近年来,平潭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全力打造“平潭鲍鱼”地理标志,推动养殖产业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据统计,平潭鲍鱼年产量约4.8万吨,产值超20亿元。

在新时代浪潮下,“平潭鲍”如何闯出一片新蓝海?近日,记者深入实验区养殖场、企业、渔村一探究竟。

养殖户在分装鲍鱼苗。江信恒 摄

一汪好水育好鲍

鲍鱼,享有“海味珍品之冠”的美誉。其肉质脆嫩、营养丰富,自古以来便是天下食客首选的美味。

在平潭,鲍鱼养殖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86年。据《平潭县水产志》记载,那一年,平潭从日本长崎市引进1000粒黑鲍,并在白青乡大嵩岛海区试养。翌年,专家发现,这里养殖的黑鲍生长速度快,养殖6个月相当于在长崎海区养殖13个月,甚至个体的长度也有了增长。

这次试养为平潭发展鲍鱼养殖奠定了基础。1994年,平潭创办鲍鱼养殖示范场,从台湾引进14.3万粒九孔鲍苗种。经过精心养殖,这批鲍鱼成活率高达82%,产量达2.1吨,产值达66.5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尝到甜头后,平潭开始谋划更大规模的鲍鱼养殖。黄金鲍、绿杂鲍、皱纹盘鲍……很快,当地陆续引进了多个品种进行培育,一粒粒鲍鱼逐渐成了渔民增收的“致富鲍”。

“今年鲍鱼长得可真好!我家投养了2000万粒,预计销售额可突破2000万元。”砂美村养殖户丁云芳一边忙活,一边与旁人攀谈,眉眼间尽是丰收在望的喜悦。

渔民为鲍鱼投放饵料。 江信恒 摄

位于君山片区的砂美村,原先是一座海岛村,因周边海域渔业资源锐减,发展一度受阻。然而,2010年,砂美村成功引进了生长快、产量高、品质好的新型杂交鲍,促使当地渔民纷纷加入鲍鱼养殖。

经过多年发展,砂美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鲍鱼村”。“如今,在砂美村500余户村民中,有300余户从事鲍鱼养殖,鲍鱼养殖面积达200公顷,网箱数量超5万口。一年算下来,年产量1.8万吨,产值接近14亿元。”砂美村党支部书记李遵顺介绍。

生性“娇弱”的鲍鱼,对生长环境要求严苛,缘何能在平潭海域扎下根?“平潭海域海水交换活跃,浮游生物丰富,为鲍鱼提供了充足的天然食物来源,以及绝佳的温盐环境。”李遵顺道出原因,这也造就了本地鲍鱼肉质肥厚、口感鲜美的特质,根本不愁卖。

除了砂美村,在平潭,越来越多沿海村落的渔民纷纷投身鲍鱼养殖,用“捕转养”的方式拓宽上岸路。在钟门村、裕藩村、磹角底村等沿海村落,鲍鱼养殖更是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养殖模式也从零散的小规模,逐步迈向规模化、产业化。目前,平潭已拥有33家鲍鱼苗种场,年育苗量达5亿粒。

平潭裕藩村附近海域的鲍鱼养殖基地采用浮球吊养模式。本报见习记者 刘宇捷 摄

绿色养殖新风尚

近日,记者来到君山片区裕藩村码头,跟随平潭维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周义明的脚步,记者登上渔船,往2公里外的养殖区开去。

约莫5分钟后,眼前便豁然开朗:一片面积约60亩的养殖区上,3艘渔船四散停靠,蓝色的塑胶浮球如棋盘般格格相连,随着海水起伏轻轻摇晃,浮球之下正圈养着数以万计的鲍鱼苗。

“开饭喽——”浪花飞溅间,养殖工人施桂生大力吆喝一声,奋力将养殖笼从水下拖上支架,再弯腰抓起一把新鲜的龙须菜倒入笼中,让一粒粒鲍鱼填饱肚子、茁壮成长。像这样的投喂工作,他要从早上5点一直干到下午,几乎没有停歇。

“水产品讲究一个鲜活,而秘诀就在于可持续的养殖方式。”周义明说,他所承包的养殖区一共400亩,在这里,鲍鱼的“配餐”只有龙须菜和海带两种,而非采用人工合成的饵料,真正做到了纯天然绿色养殖。

福建农林大学专家和福建川洋渔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念锦(右一)在探讨养殖技术。江信恒 摄

那么,“绿色鲍”究竟长啥样?周义明随即拿起一粒鸭蛋大小的鲍鱼介绍说:“要高产,就更要注重绿色健康。鲍鱼下苗后的头两个月都是吃海带,海带中的微量元素能够让鲍鱼安全度过幼苗期。待鲍鱼长到1.5厘米长左右,就转而投喂龙须菜,并阶梯式增加投喂量,这样长大的鲍鱼出肉率会显著增长,实现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

就在前段时间,周义明所养殖的鲍鱼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实现了平潭鲍鱼养殖业绿色食品认证“零”的突破。“有了这个‘绿招牌’,订单接踵而来。这不,前几天就有一家上海的有机餐饮公司看中了我们的‘绿色鲍’,最近正准备正式签约,就原料供应达成合作。”周义明说。

但秘诀不只是绿色、优质的饵料,还在于绝佳的养殖环境。记者了解到,在申报绿色食品认证的过程中,平潭养殖区的海水经过权威机构检测,符合鲍鱼绿色食品养殖标准,养殖环境也得到了专家团队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

“养鱼先养水,好水出好鱼”,这是养殖业亘古不变的定律。通过多维度、系统化的措施,当地政府加大力度清理海漂垃圾,开展提水式海水养殖尾水治理,持续推进养殖综合整治,有效改善渔业生态环境。同时,通过“海上田园”建设,将养殖区与旅游观光结合,打造海上生态景观带。

当地行业协会也在行动。平潭鲍鱼协会积极配合农业部门,组织水质检测机构对育苗企业开展水质检测,开展鲍鱼健康养殖培训、赤潮监测预报和防范宣传、水上生产安全培训等工作。“我们计划引导更多鲍鱼相关企业开展绿色食品认证申报工作,进一步推进鲍鱼养殖业绿色转型,让平潭‘有机鲍’‘绿色鲍’的名号叫得更加响亮。”实验区农业农村局农业处产业科副科长潘家宝说。

肉质肥厚的平潭鲍鱼 江信恒 摄

产学研联动攻关

在毗邻东澳中心渔港的东星村码头,只见一排排鲍鱼养殖筏架有序排列,一幅海洋牧场图景徐徐铺陈开来。“目前鲍鱼长势相当不错,今年又是个丰收年!”说起鲍鱼养殖,福建川洋渔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念锦打开了话匣子。

念锦是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他深耕这个行业已有26年。这些年,如何把鲍鱼养好,一直是他心头牵挂的大事。为了丰富知识和提升技能,念锦积极参加渔业养殖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课程,并取得了水生生物病害防治员高级工证书,成为实验区高级新型职业渔民。

“鲍鱼是一种十分娇贵的生物,它们适宜生长的温度在15℃至20℃之间。一旦水温超过29℃左右的阈值,鲍鱼的正常生长就会受到干扰。”念锦表示,由温度诱导的代谢抑制效应,一直是制约鲍鱼夏季生长的关键瓶颈。

面对水温这道“海上生死线”,当地渔民长期依靠“土方法”应对。每当盛夏来临,部分渔民就会筛选出体积稍大的鲍鱼提前上市销售,以此控制鲍鱼的养殖密度,保证剩余鲍鱼度夏的存活率。还有人采用“南鲍北养”的策略,将鲍鱼运往温度适宜的北方海域养殖,等到秋末冬初时再把它们接回平潭海域过冬。“即便如此,仍有不少鲍鱼因难以适应水温变化而‘暴毙’。”念锦的语气中有些无奈。

为此,念锦决定做些尝试。自2021年起,他开始寻求与各地高校的合作,通过搭建实习基地,引入科研团队扎根平潭鲍鱼养殖一线,展开鲍鱼品种优化以及绿色养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福建农林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崔正伟与念锦是老相识。自2022年以团队科技特派员身份来到平潭以来,崔正伟就时常带领科研团队到东星村开展鲍鱼养殖技术指导。

今年3月,福建川洋渔业与福建农林大学海洋学院联合申报的平潭鲍鱼科技小院正式获批,旨在搭建起高校人才培养与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近日,崔正伟团队也带来了好消息:鲍鱼不耐高温的养殖难点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们通过杂交选育和基因编辑技术,已成功培育出耐高温的鲍鱼。相较于普通鲍鱼,其耐热度提高了2.5℃,存活率也有了大幅的提升。”崔正伟说。

除了耐温性问题,鲍鱼弧菌感染也是长期困扰鲍鱼养殖产业的一大“顽疾”。对此,崔正伟团队已从鲍鱼内脏中成功提取出杀菌物质,有望替代传统抗生素的使用,为鲍鱼养殖的绿色健康发展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

产业振兴靠科技。崔正伟表示,接下来科技小院计划定期组织农业技术培训活动,帮助当地养殖户提升技术水平,让前沿科研成果反哺产业发展,助力平潭鲍鱼产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方向迈进。

渔民在海上为鲍鱼投放龙须菜。本报见习记者 刘宇捷 摄

产业链提质增效

尽管平潭鲍鱼品质出众,但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原因,难以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如何实现价值跃升?平潭通过打造地理标志、拓展鲍鱼加工产品等方式,不断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实现从“卖原料”到“卖品牌”的转变。

鲍鱼干、冻鲍鱼、鲍鱼预制菜……近日,在平潭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货架上一箱箱精心包装的鲍鱼礼盒琳琅满目,吸引游客前来选购。

这些产品均出自福建平潭鲍尚品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波之手,他从卖活鲍做起,从事鲍鱼养殖、鲍鱼精加工已有10年。2021年,“平潭鲍鱼”正式获批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取得“国字号”金字招牌。

受此鼓舞,王波将目光投向预制菜赛道,他在福清找到一家合作厂商,打造了无菌车间,通过对鲍鱼二次加工,研发出了袋装鲍鱼花胶鸡、参鲍大盘菜、鲍鱼丸、红烧鲍鱼炖罐等产品,并逐渐走俏市场。“尽管近几年鲍鱼市场行情有所波动,但在‘农产品地理标志’加持下,我们一直不断加大产品研发力度,销量一路攀升。”王波欣喜道。

无独有偶,念锦的儿子念翼鹏同样致力于探索鲍鱼产业链的延伸。大学毕业后,这位“95后”“鲍二代”便接过了父辈的衣钵,他将父亲养殖鲍鱼数十载的经验化为创新基因,全身心投入鲍鱼养殖以及文创工坊的开发。

说干就干,念翼鹏着手对鲍鱼进行创意设计,他将废弃的鲍鱼壳变成艺术珍品,并推出了鲍鱼文创产品,进一步提升鲍鱼附加值。“目前,我们正将东星村一栋废弃校舍打造成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平潭鲍鱼文化园,计划打造鲍鱼餐饮体验区、鲍鱼文化展览馆、鲍鱼壳文创体验区等业态,推动单一养殖向‘渔业+文旅’‘渔业+研学’等全产业链转型。”念翼鹏说。

以全产业链思维唱响海洋牧歌,实验区在打造“平潭鲍”IP上积极寻求突破口,在夯实冷链仓储功能的同时,通过与文旅、节庆、餐饮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起集养殖、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加快培育特色鲍鱼产业品牌,推动产业增效益、增活力。

开渔节、“十大名厨”厨艺展示、新闽菜宣传推广品鉴会……去年以来,在实验区农渔业发展协会、平潭鲍鱼协会的推动下,当地举办了一系列“美食+文旅”活动,将平潭鲍鱼等特色水产制成一道道鲜美的海味小吃,打造一场又一场味蕾盛宴,持续扩大“平潭鲍”影响力。

依托当地对台区位、港口等优势,平潭还加紧推动闽台农渔业合作,引进台资企业打造鲍鱼液氮速冻加工生产线,加工后的鲍鱼将运往台湾销售。“我们正大力引进台湾农渔企业、养殖能手等来岚投资兴业,赋能平潭现代农渔业、精深加工业的全面发展。”实验区农业农村局渔业处负责人周小文说。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