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慢力”与“中国摩登”——作为展示慢美学的中国风短视频
【短视频文化现象观察】
作者:李啸洋(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副教授)
短视频赛道在时长上争分夺秒,快节奏成为主流。然而,我们也看到不少主打“慢”的中国风短视频,深受全球用户喜欢。比如,2024年底,短视频博主“李子柒”时隔3年更新,作品立刻火爆海内外平台,不到6小时播放量突破1亿次;某国外主流视频平台上非遗相关内容视频播放总量超过308亿次,相当于全球平均每人观看3.5次。中国风短视频为何如此火热?笔者认为,原因有二:一是中国风短视频属于“慢电影”系统,这种慢在快节奏的影像惯例中有独特意义;二是中国风短视频连接着古典中国的脉搏,赓续传统审美的同时也在形成当代表达。
中国风短视频吸收慢电影的语法
电影自诞生以来,逐渐发展出两脉:一脉是故事传统。这一脉以美国好莱坞的故事片为代表,逐渐成为主流的影像范式,其基本特征是以“情节”为中心。一脉则隐没故事,不遵循戏剧结构形式,而是从自然和日常生活中表现现实。法国影评人米歇尔·西蒙将这种以长镜头、简化叙事和静谧美学为特征的电影称为“慢电影”。强节奏的快电影强调时间线性递进关系,而慢电影突出地域与空间。慢电影不仅是叙事节奏上的延缓,更是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方式的反拨。当下,大多数中国风短视频属于慢电影系统的支脉。慢电影有一定的实验性和非情节性,对于特定问题有一定的思考,比如乡愁别绪、文化根性、人的境遇等。
慢电影一直在全球影像系统中占据重要位置,并且诞生了不少经典作品。20世纪60年代,苏联电影理论家多宾在《电影艺术诗学》介绍了“诗的电影”和“散文电影”。他认为,叙述性的影片受制于逻辑,但另一种电影却不受限制,这种电影能以非逻辑进行联想,以“气氛”来取代故事,推进电影节奏。苏联导演柯静采夫说:“电影语言在同一个蒙太奇句子中就变成了诗。”“慢电影”打破好莱坞“快电影”主导下的以快速剪辑和戏剧性冲突的模式,转而强调时间的延展性、文化与情感的深度体验。塔克夫斯基的《镜子》、贝拉·塔尔的《都灵之马》等皆为慢电影的典型代表。中国出现过吴贻弓的《城南旧事》和霍建起的《那山那人那狗》等电影,近来的毕赣的《路边野餐》、滕丛丛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等也成为现象级影像作品。中国风短视频吸收了慢电影的语法:景深镜头、静止画面及缓慢的叙事节奏,以此来探索时空与情感的内在关联。李子柒、山白、朱铁雄、江寻千、彭南科等博主的中国风短视频涵盖武术、京剧、舞狮、刺绣、汉服、茶文化、古建筑等内容,用户可以从中充分感受慢影像的多样魅力。
不少批评家站在电影的角度轻视这类短视频,缘由是其“弱叙事性”只能提供给观众碎片化的畅想,离弃了电影确立的一整套语言系统,表演和叙事也受到屏幕限制,这种看法失之偏颇。其实,中国风短视频与电影的早期形态很相似。电影产生之初,片长很短,常常只有十几分钟,而且没有叙事。美国电影研究者汤姆·冈宁将1906年之前的电影称为“吸引力电影”,其内容包括歌舞、音乐、追逐、恶作剧、异域场景等,这些都属于吸引力范畴。故事和叙事仅有框架,串联起来的魔幻似的表演,才是电影的本质。法国导演梅里爱尝试将戏剧的模式复制到电影中来,把电影剪辑从技艺推向艺术。在后来演进过程中,电影通过景别位移、空间转场和悬念建制,逐渐将“吸引力”和叙事绑定在一起,最终形成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叙事惯例。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能以“弱叙事”来轻看中国风短视频的创造活力,新媒介条件下的叙事融合可能会催生出更为多彩的文艺形态。

短视频《丹青游》展示中国名画魅力。资料图片
以缓慢节奏激活艺术感悟力
急速前进的现代社会,表现速度也成为叙事电影的重要特征。米兰·昆德拉在小说《慢》中写道:“速度是出神的形式,这是技术革命送给人的礼物。”工业革命以后,从马克思的“劳动效率”到尼克·兰德的“加速主义”哲学,速度乌托邦渐从哲学延展到实践中来。自火车进入电影,机车速度将远处空间压缩成近处视景。从《火车大劫案》(1903年)到《火车怪客》(1951年),火车速度可以带来空间流动,因此成为电影建置悬念惊险的首选。西方公路片里的“机车速度”脱胎于古典好莱坞时期西部片“马的速度”。2001年以来,好莱坞开发出《速度与激情》系列电影,核心内容是飙车竞赛。
不只是叙事电影,速度建立起的现代系统,也渗透到当代文化生产中——古典语境中,白驹过隙、千金一刻、光阴似箭,也变成了现代感知里的神速、光速、秒杀。加速主义面前,龟速和缓慢被视为保守。快速与忙碌将每个人裹挟其中,但它并非没有弊端,比如人的积极性减弱,倦怠情绪滋生。现代社会的速度使我们逐渐失去了与慢的连接,同时失去的还有慢的乐趣。诗和远方变成快节奏的“特种兵旅游”——出行时间短、打卡景点多、价格成本低,成为“说走就走”的年轻人的首要选择。
中国风短视频从叙事的迷恋中走出来,“慢”冲击着短剧和流行电影中的叙事惯例。中国风短视频“发现”了久已散佚的慢速生活,这些视频里有诗和远方,有闲适悠然的世外桃源,满足了现代人的情绪价值,给人以精神抚慰。短视频《唐诗三百首》、杨丽萍的舞蹈《凤鸣朝阳》、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动画短视频集锦《中国奇谭》,打破次元壁的《丹青游2·喜悦有礼》……这些短视频化古为今,再现古典文艺中的格调和气氛。虽然雕漆印花与现代社会的躁动相隔甚远,但是田园诗意的中国风短视频通过放慢时间来审视当下的快节奏生活,帮助都市青年释放生活压力。青年学者苏展就把“慢叙事”作为当下影视剧的一种新类型,“以往影视剧中理想生活往往锚定于遥远的海外、虚构的武林或光怪陆离的科幻世界等,失落现实下的治愈性力量常常寓于西方传统的、莫尔意义上的乌托邦之中”,而“以长镜头下的如画风景拉长审美感知时间,以主角的感性观察取代紧凑的叙事设计,慢叙事作为一种新类型,其内化了审美追求的意境转变”。
中国文化特质中本就有“慢”的基因。宋词中有“慢词”和“长调”,慢词句长韵少,节奏舒缓,词牌《声声慢》便是代表。清代张潮曾言:“能闲世人之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文学在闲与慢处着笔,在经传史鉴之外别立文体,“慢”早已被隐埋在中国文学的根脉。慢是凝视、注视,是对当下时间的关注。从慢中借力,正是中国古人的精妙体悟。“慢美学”崇尚真味与平淡,观鹤弹琴、听雨赏雪、民俗节气皆可成“慢美学”的内容。笔墨纸砚、时俗节令、抚琴走马、晒日煮茶……中国风短视频激活了日常生活中的沉寂时间,以缓慢的节奏引导观众进入沉思状态,使审美的心境从现代生活的紧张思虑中解脱出来,激发出空前活跃的艺术感悟力。

博主“东方锦龙”在巴黎歌剧院“重返光之洞”当代公共艺术表演布景前进行国乐表演。资料图片
为当下世界应对现代生活普遍症候找到新坐标
中国风短视频,在全球媒介环境中也跑出一条赛道。2020年,李子柒以1140万的订阅量,成为国外视频平台中文频道最多订阅量的纪录保持者。云南姑娘“滇西小哥”专拍美食,从云腿酥到果酿浆,传统美食的烟火气息走红海外,获得千万海外粉丝点赞。
事实上,从文学到影像,中国古典在西方的影响力一直在线。从13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开始,西方文艺一直关注中国动向。法国作家伏尔泰根据《赵氏孤儿》创作了新剧《中国孤儿》,尤瑟纳尔根据中国神笔马良的传说写成小说《王佛脱险记》,荷兰汉学家成功将“大唐狄公案”变成“中国福尔摩斯”。此外,埃兹拉·庞德翻译《华夏集》,寒山诗在美国的传播,英国BBC纪录片《伟大诗人杜甫》均是中国文化在世界影响力的力证。不过,传统文艺作品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海外观众会因为文化隔阂、语言问题等与作品产生心理距离,这种距离会导致不同解读甚至误读。
短视频最大特点是短,形式灵活,可以在传播上被大面积的人群“看见”。只有看见,才让人有靠近、交流的念头。短视频活力无限,凭借自身的媒介形态打破“文化折损”的魔咒。比如,博主“办公室小野”常以默片形式拍摄短视频,即使观众不懂中文,也能理解视频内容。放在以前,中西方对速度的认知,不一定能彼此理解。外国人不解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中国人也不解约翰·福特的西部片《关山飞渡》(1939年)里西部牛仔拓荒之旅。现在,从博主“东方锦龙”到“碰碰彭碰彭”中的西乐合奏短视频,中国风短视频正在转化古典诗意,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华文化的独到之处。
中国风的短视频重溯古典,意义就在于以慢的方式走进当下世界,为当下世界应对现代生活普遍症候找到一个新的坐标。中国创造的短视频风靡世界,这股摩登潮不仅是中国影响力,也是古典影响力,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是世界文化变数中的中国定力——说到底,是中国文化自信力。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26日 09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