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开在医院的夜习营,破解孩子“学困”迷局

时间:2025-04-25 19:5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朱平 通讯员 祝姚玲

浙大儿院康复科举办的“学习障碍夜习营”为家长和孩子们开设了“星夜学堂-家长课堂”。 受访者供图

四月末一个工作日的傍晚,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湖滨院区七楼走廊里,几位家长透过活动室的门缝向内张望,里面三个孩子正跟着“老师”专注地做着眼球追踪训练。“看看这些题目都比学校的简单啊。”一位妈妈瞄了一眼课后作业感慨道。

这是浙大儿院康复科前不久推出的“学习障碍夜习营”,每周一至五晚五点到七点,这里成为一群特殊孩子的“课后港湾”。

没有题海的“夜习营”,从误解到科学干预

参加这期夜习营的孩子,每个都戴着“学习困难”的标签:一年级的小雨总把“b”写成“d”,二年级的轩轩做数学计算时不仅速度慢,还经常看错,四年级的凯凯每晚写作业到深夜成绩却一直没有起色。

有数据显示,我国约10%的学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他们的智力检测往往显示正常甚至超常,却深陷“读不懂”“算不准”的困境中。

特定学习障碍(SLD)是一种智力正常但存在阅读、书写或数学能力显著困难的神经发育障碍,浙大儿院康复科主任李海峰表示,面对孩子成绩不理想,许多家长常归因于不够努力,却可能忽视了潜在的学习障碍问题。

“例如对有阅读障碍的孩子来说,看书就好比在颠簸的马背上阅读,汉字在他们眼中像是散乱的符号。”李海峰打了个形象的比喻。

夜习营不是补习班,而是通过医学手段重塑这些孩子的学习能力。李海峰强调,康复科开出的夜习营采用“感知-动作环”训练体系,通过先进的学习障碍诊断评估体系与干预技术,为学习困难儿童提供个性化干预方案,强化他们的注意力、逻辑思维与学习技能,助力他们跨越学习障碍。

“康复全明星”阵容,从治疗到成长赋能

记者了解到,浙大儿院的学习障碍夜习营其实诞生于一群“失效”的案例。

此前康复科开展的多动症干预项目十分火爆,周末训练营供不应求,通过行为和脑机干涉,75%以上的孩子都有了明显改善,但李海峰发现,总有一群孩子收效甚微。

深入追踪后,团队发现,这些孩子实际存在未被识别的学习障碍,由此团队开启了学习障碍本土化研究,历时一年多调研筹备,赴多地考察,并与高校专家合作,联合开发适配中国儿童的本土化评估标准,避免照搬国外方案导致“水土不服”。

如今,课程已试点多期,每班限招8人,每晚两小时的夜习营导师团队共有10人组成,包含了作业治疗师、语言治疗师、神经调控师……堪称“康复全明星”阵容。

而每次开营的第一节课,家长都会被要求陪着孩子一起听讲半小时,作业治疗师演示如何完成大人眼中看似简单的作业,解释有学习障碍的孩子会有哪些反应,一位父亲听后恍然大悟:“原来我过去总是敲桌子用语言暴力,反而加重了孩子的紧张性遗忘。”

李海峰说,通过老师和家长反馈,以及科室的脑电监测等,80%的“夜习营学生”,在专注力、阅读流畅度及书写规范上有了明显改善。

但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家庭:凯凯母亲开始理解孩子的阅读缓慢,转而拿起故事书和孩子一起慢慢指读;轩轩父亲把汉字拆解成拼字模型,让记忆变成了亲子游戏……

“学习困难门诊热”现象,从焦虑到理性认知

近年来,各类与学习门诊相关的话题不断登上热搜榜,北京、上海、江苏、河南等全国多地医院也纷纷开设学习困难/学习障碍门诊。孩子的学习成绩大概是家长们最关心的事情之一,这也让多地的学习困难/学习障碍门诊一号难求。

“学习成绩不理想与学习困难并不能画等号。”李海峰表示,对“不喜欢学习”这一行为,家长和老师还是要用心分析,孩子学习成绩不行,也可能只是个体差异。有的孩子擅长运动,有的喜欢推理,或者语言天赋过人,先不要盲目给孩子贴上标签,这样会传递焦虑和紧张,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就像来我们门诊的孩子并不是每个都需要上夜习营。”李海峰介绍,医院会通过医学诊断、教育评估、家庭环境分析等多重筛查来判断孩子是否需要治疗师的帮助。

尽管学习障碍越早干预效果越好,专家同时提醒,要警惕将学习困难过度医疗化的倾向。比如有孩子因睫毛倒睫影响阅读,被家长怀疑智力有问题;有脊柱侧弯导致“坐不住”的孩子,被认为患有多动症……

事实上,当大家以更科学的眼光看待学习差异,教育才能真正回归对人的尊重。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时区,慢不是错,而是需要被看见的成长密码。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儿童均为化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