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奋进的春天|从5.8%看天津高质量发展“三量”密码

时间:2025-04-22 14:58:00

5.8%,一季度天津的GDP增速跑赢了全国平均水平,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宏大图景中,勾勒出奋进的高质量发展之姿。

这份“春日答卷”背后,是天津紧扣“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升质量”的发展逻辑,在传统动能焕新、新动能培育、发展质效升级中书写的时代命题。

经济数据背后的“三量”密码,不仅是天津奋进的关键,更折射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层逻辑。

盘活存量:让 “老码头” 焕发新活力​

作为近代工业发祥地,天津的发展基因中镌刻着“存量变革”的密码。

一季度,天津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571.3万标准箱,同比增长5.6%,创历史新高背后,是传统港口向“智慧港口”的华丽转身 —— 无人集卡穿梭港区,自动化码头昼夜运转,5G+北斗系统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控,集装箱单日作业效率大幅提升。这种“存量盘活” 并非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通过技术赋能重构产业竞争力,六年来,天津港集团推动高科技手段广泛应用,加强5G、北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港口场景的深度融合,加速培育发展港口新质生产力,以全流程自动化和数智化转型赋能港口迭代升级今年3月,天津港集团“智慧零碳”集装箱码头建设成果作为全球唯一港口领域数智化解决方案样板亮相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为世界港口智慧化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

传统产业的存量激活,本质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

变革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在于产业生态的重塑:天津港拥有147条集装箱航线、40余条铁水联运通道,70%左右货物吞吐量来自京津冀及内陆腹地。2024年,天津港集团完成货物吞吐量4.93亿吨,同比增长3%;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328万标准箱,同比增长5%,有力地带动了京津冀及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

存量盘活的核心,是让“老产业”接上“新赛道”,在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中释放乘数效应。​

做优增量:在 “新赛道” 培育增长极​

一季度,天津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其中装备制造业增速达10.5%,汽车产量增长27.5%的背后,是新动能培育的战略布局。不同于传统制造业的“铺摊子”,天津的增量崛起遵循“链式发展”逻辑: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智能网联等配套企业在天津集聚,形成从“零部件—整车—充电网络”的完整链条,比亚迪、宁德时代等龙头项目落地,汽车产业将加速整车和零部件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转型。这种“增量思维”同样体现在能源结构变革中——天津能源集团中标天津国际机械有限公司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光伏+储能+氢能”的多元能源体系,正改写这座工业城市的“能源基因”。​

新动能的培育,离不开制度创新的“土壤”。

2025年,天津自贸试验区迎来“十载芳华”,十年来,平行进口汽车、二手车出口从天津自贸试验区开启试点,形成整备、改装、检验、销售等环节完备的汽车贸易产业链,规模领跑全国;1月27日,天津海河柳林地区59号地【津津南吉(挂)2025-02号地块】成功挂牌,城投集团海河建投公司存量土地盘活工作迎来开门红,未来将满足客群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提升人居生活品质,为区域经济发展增添新活力,实现“土地存量”向“产业增量”的转化。

做优增量的本质,是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抢占先机,通过“强链补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让“天津制造”向“天津智造”“天津创造”跃迁。

提升质量:让发展成色更有温度​

一季度,农村居民收入增速5.8%,快于城镇1.3个百分点,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天津用数据诠释了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底色——共同富裕。

这种“质量提升”不仅是收入数字的变化,更是发展成果的均衡共享。仅清明假期前两日,蓟州区就迎来游客超50万人次。“赏花经济”“采摘经济”让农民在家门口端起“生态饭碗”;中心城区“海棠花节”吸引超50万人次打卡,有力拉动周边餐饮、住宿、交通等产业链发展,文旅融合让城市流量转化为民生增量。​

质量提升的深层逻辑,是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

天津推动“农商文旅”深度融合,在五大道打造“海棠市集”,将百年洋楼与文创消费结合,清明假期,天津市商务局监测的430家商贸流通企业3天累计客流量达779.3万人次,同比增长8.2%;累计实现销售额9.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宁河区苗庄镇以资源换资金,吸引央企进驻,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强智慧农业,同时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通过盘活闲置沟渠资源,平均每个村可增加集体收入20万元;这种“质量”追求更体现在公共服务均等化上: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 8.61 万人,“海河英才” 计划升级,为技能型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让发展的“含金量”更有“人情味”。​

解码“天津样本”: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

从渤海之滨的港口智能化改造,到海河两岸的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再到蓟州山村的民宿集群,天津的“三量”密码本质上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微观缩影,生动实践。

盘活存量,不是对传统产业的“修修补补”,而是通过数字化赋能实现“老树发新枝”;做优增量,不是盲目铺新摊子,而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构建“强磁场”;提升质量,不是简单的收入增长,而是让发展成果如春日暖阳般普照城乡。​

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天津的实践说明,当“存量”的基石足够坚实,“增量”的突破才更有底气;当“质量”的追求融入每一寸发展肌理,经济增长才能真正成为民生福祉的“助推器”。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这座港口城市正以“三量”驱动,为中国经济在转型中突破、在突破中提质,提供生动的“天津样本”。(中国经济网记者宋雅静)

(天津市委网信办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