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捂脸到聆听,这堂课是一场性教育启蒙的社会突围

□梁静(长沙理工大学)
近日,山东枣庄一名小学教师张老师的性教育班会课引发全网热议。张老师发现部分学生之间会用脏话互相攻击且存在穿着暴露的情况,决定在班会课上开展性教育。张老师以科学态度直面“隐私部位”“自我保护”等话题,不仅扭转了学生的认知,更获得家长与社会的广泛支持。网友那句“你嫌性教育太早,坏人可不会嫌孩子太小”,直指长期以来性教育缺位的痛点。这堂课的爆火,不仅是教育方法的胜利,更折射出我国社会大环境对性教育态度的悄然转变。
长期以来,性教育被视为“敏感话题”。家长羞于启齿,学校课程流于形式,甚至部分教师将生理知识草草带过。这种集体沉默导致青少年对身体的认知模糊,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与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发布的《“女童保护”2023年性侵儿童(18岁以下)案例统计分析报告》显示,2023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案例达202起,熟人作案占比超八成,许多受害者因缺乏知识而错失求助机会。张老师的课堂之所以触动人心,正是因为她撕开了“谈性色变”的遮羞布,用科学语言将性教育还原为“常识”。学生从捂脸窃笑转为严肃聆听的转变,印证了一个事实:孩子的困惑需要答案,而非回避。
张老师在讲解过程中并未将性教育局限于生理结构,而是将其与“尊重”和“权利”结合。这种教学逻辑,既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又将性教育升华为人格教育。此外,她以“医生”与“他人”的对比划定安全边界,用具体场景替代抽象说教,让晦涩的概念变得可操作。这种“去污名化”的叙事方式,亦是当前性教育推广的关键——唯有剥离猎奇与羞耻,知识才能真正内化为保护盾。
尽管这样的案例鼓舞人心,但性教育的普及仍面临深层阻力。不得不承认目前仍会存在家长担忧“教坏孩子”,学校因“无教材、无师资”而敷衍了事,甚至有人认为性教育会“催熟”青少年。这种观念本质上是将性“妖魔化”,忽视了信息空白反而会让孩子暴露于更大的风险中。
当孩子们开始用“尊重”而非“脏话”对待彼此,当家长从质疑转向支持,当更多教师获得站上讲台的勇气,我们便能看到性教育破茧而出的希望。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而是照亮成长之路的一盏灯。这盏灯亮得越早,照亮的角落越多,孩子的未来就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