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大地震中的上海救援队回来了,他们经历了什么?
3月28日,缅甸曼德勒地区发生7.9级地震,中国在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多支官方与民间救援队紧急驰援灾区。3月29日,上海市宝山蓝天救援队集结8名队员,携带先进救灾设备赶赴曼德勒,成为这场跨国救援的直接参与者。昨天,记者采访了完成任务归来的救援队队长冉翔,他向记者讲述了在震区历时4天高强度救援的经历,以及在此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悟与经验。
驰援缅甸地震灾区
3月28日地震发生后,上海市宝山蓝天救援队接到蓝天救援协调中心指令,按照地震救援预案,迅速启动了紧急备勤机制。一天之后的3月29日下午,该救援队的8名队员来到了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准备搭乘最早一班航班前往中转地泰国曼谷。
“本来可以在3个小时内完成集结赶赴灾区,但因为地震发生在国外,情况不明交通不便,准备机票以及联系当地志愿者对接用了不少时间,但幸好过程还算比较顺利。”冉翔告诉记者,考虑到现场可能缺乏专业抢险设备,他们带上了队里最好的设备,足有十八箱之多,却发现除了超重还有电池超标,给托运带来了难题。好在航空公司工作人员一看是救援队立即与总部沟通打开绿色通道,救援队得以顺利登机前往曼谷。

从缅甸带回的救灾设备,经过维护和清洗正在晾晒。曹博文摄
冉翔说,参加本次任务的成员都是救援队的精兵强将,均经过国家地震救援技术认证,先后参与过九寨沟、积石山、西藏等地地震救援任务。但同时他们均是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在接到指令后二话不说自费赶赴灾区,为的是争取黄金救援时间,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尽可能挽救生命。
抵达曼谷后,救援队随后转机前往缅甸仰光,并与当地志愿者会合,驱车赶往曼德勒重灾区。3月30日晚上,救援队到达目的地,总共历时10个小时,成为上海第一支抵达震区的民间救援力量。
克服万难搜救生命
抵达曼德勒后,救援队迅速与蓝天救援指挥部建立联系和报备,随后领取任务开展搜救工作。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在孔子学院、空中别墅、长城酒店、白云宾馆、皇冠大酒店、洗衣厂等十多个点位,利用先进的生命探测设备,在废墟中开展地毯式搜救排查任务,不放过任何一个生命信号。
尽管经历了多次地震救援,满目疮痍的灾区惨景依旧让队员们触目惊心。在第一个救援点位曼德勒天空公寓,他们看到这一4栋11层的小型社区中,有3栋楼几乎完全坍塌,1栋仅剩下6层,据说废墟下埋压着200到300人。百姓的哭声、求救声令人揪心,而现场救援力量却严重不足。尽管已经有48小时没有合眼,上海救援队还是顶着疲劳,立即投入了抢险工作,争分夺秒抓住救援窗口时间。遗憾的是,并未在负责的搜救区域内发现生还者,后接指令前往了下一个搜救点位。

救援队员在坍塌的白云宾馆操作雷达生命探测仪进行搜救。采访对象供图
冉翔回忆,救援第三天,他们在赶往一个点位的路上被当地百姓拦了下来,说一位65岁的老人被埋在废墟下,还有生还可能性。救援队员通过雷达扫描后没有发现生命迹象,为了进一步确认老人的位置与情况,着手清理障碍,在废墟中挖出一条救援通道。在此过程中发生了4次余震,队员们不得不暂时撤离,等余震平息后再返回通道继续挖掘,在挖穿3层楼板后终于发现了失踪老人,但老人已在地震中遇难。救援队清理了遇难者上方的埋压物,移交后续专业部门处理,家属再三对队员们表示感谢。
身穿厚重的防护服,在40摄氏度的高温下持续救援,一些队员出现了中暑症状,由于还有很多遗体被埋在废墟下,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刺鼻的气味,到了晚上蚊虫肆虐,稍不留神就会被叮得满身是包。冉翔说,在现场高度紧张不觉得累,回到营地一下子人就垮了,脱下混合着汗水尘土硬得像盔甲一样的队服,在蚊帐里倒头就睡,休息三四个小时马上继续赶赴下一个救灾点位,这就是他们四天救援工作的常态。
患难之情令人动容
在紧张的抢险过程中,也有许多令冉翔动容的瞬间。例如在当地遇到许多华人,当他们发现眼前的救援队来自中国,许多人没说几句就“哇”地一声哭了出来。“看到外国的救援队我们心里酸酸的,现在自己的亲人们终于来了!”一位华人对队员们说。

上海市宝山蓝天救援队队长冉翔。曹博文 摄
由于翡翠产业发达,曼德勒的人口中不少是华人,在地震中多有伤亡,财产损失也非常严重,但只要遇到中国救援队,还是会尽全力给予支援帮助。冉翔告诉记者,在现场最大的问题就是通讯不畅,手机信号时有时无,对讲机又无法入境,最后通过当地华人的帮助,设法找到了一批对讲机解了燃眉之急。还有一家企业的十多位华人,全程跟随救援队提供协助,包括向导、翻译、搬运装备、提供冷饮、负责交通等等,并把最好的食宿条件提供给救援队,让他们安心救人,不太需要操心后勤问题。“我们原本带好了几天的干粮,尽量不给当地添麻烦,没想到居然吃上了热腾腾的中餐,在当时的环境下非常难得,让我们尤为感动。”
在救灾现场,当地的缅甸百姓也对中国救援队伸出援手深表感激,他们把家里的发电机、食物、工具都拿出来提供给救援队。一位队员告诉记者,一位当地百姓给了他一根芭蕉,看他吃得很香,又回家把一整棵芭蕉树上的几十根芭蕉都拿来,硬要送给队员们吃。“我们没有接受,因为他们自己也非常困难。”队员表示,虽然双方语言不通,但深刻感受到了中缅两国人民的“胞波情谊”。
另一个让冉翔记忆深刻的细节,是当地英勇的消防队员们。他们极度缺乏救灾装备,有人穿着拖鞋就冲进废墟救人,这样的精神让冉翔似曾相识,全天下的应急救援人员心意相通,救死扶伤是跨越国界的共同语言。于是,上海救援队除了协助他们开展救援工作外,还分享了设备和一些救灾经验。在撤离前一天,灾区下起了大雨,在大量遗体未能处置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引发疫情。为此,冉翔给当地救援队提供了一份防疫消杀以及药品清单,当地消防部门领导也找到他长谈了一个多小时,针对抢险救灾以及后续工作开展交流,并向救援队赠送了徽章与肩章,这意味着当地消防部门已经将队员们视为出生入死的同袍,代表了最高的认可与感谢。
跨国救援收获经验
4月5日,上海市宝山蓝天救援队全体队员圆满完成任务,从泰国清迈返沪,结束了为期一周的救援工作。在十多个点位搜救排查任务中,救援队总共排查废墟面积超3.5万平方米,作为正规应急力量的补充,有力支援了当地抗震救灾工作,也充分展现了上海民间救援队的专业素养与精神面貌。
“虽然很遗憾没有在现场发现生还者,但我们的工作依然非常关键,在第一时间排查了关键点位,不仅是给当地群众一个交代,也为救灾工作的提速打下基础。”冉翔表示,最重要的是所有队员都平安归来,这依赖于充分的后勤保障、与当地救援力量的通力合作,以及后台应急管理系统的有效运用。
在救援队总部,记者看到了由该救援队开发的应急管理系统,所有抢险人员的位置都能显示在地图上,可以直接通过随身拍摄装置看到救援现场的实时画面,每天的抢险日志也能被及时上传,在系统上得以体现。通过该系统,远在上海的后方支援团队可以及时掌握前方队员的动态,给予安全保障,提高指挥调度效率,甚至在必要时给予实时技术支持。

缅甸曼德勒救援现场。采访对象供图
这一系统只是众多先进装备中的一环,在队部仓库,刚从救灾现场运回的装备经过消杀正在晾晒,可以看到不少非常先进的救援设备,例如矿山勘探级别的生命探测雷达,可打70米深的钻头、蛇眼内窥镜、便携X光机、电动锤钻机、电动破拆剪切设备、无齿锯等等,这些设备在多次救灾抢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的感觉是,今后科技装备将越发成为抢险救灾的决定性因素,机器人、人工智能、无人机将被大量运用,靠人力硬拼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冉翔说,通过这次跨国救援,他也发现了技术和机制上依然有一些需要提升的短板,例如在基础设施薄弱、信号不佳的地区救援,保障通讯必须被放在首位,不能指望所有的国家地区都能像中国有着完备的信号网络,今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需要提前做好准备。此外,他们发现跨国抢险救援中,前期沟通协调成本也非常高,如何做好预案形成机制,尽量提高应急响应速度,也是今后需要研究探索的方向。
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 | 李一能
视频 | 曹博文
编辑 | 顾莹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