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构建高校思政教育长效机制探索
大思政是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三全育人”为核心,将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综合教育理念。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的单一化模式,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指引,将思政教育贯穿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构建更加科学完善的思政教育体系。
抓好入学适应期的思政教育引导
开展适应性教育专题活动。精心打造思政教育第一课,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向新生介绍学校的历史文化、办学理念、校训精神等,培养学生的爱校情怀和归属感;邀请优秀校友、专家学者讲解高校学习与生活特点,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针对新生可能面临的心理压力和困惑,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发挥心理教研室的心理服务作用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主题班会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新生树立积极的心态,正确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挑战。深入推进文化育人。注重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人文景观建设,打造孔子雕像和“仁义礼智信”群雕等;广泛组织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建设和思政教育的紧密融合,探索各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和校内外社会实践锻炼,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快速了解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学术资源;开展社团招新活动,发挥学生社团的文化育人优势,感受多元的校园文化氛围。开设职业生涯发展特色体验课程,引导学生准确定位自身专业及专业所属职业的特性和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唤醒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
注重专业学习期的思政教育融入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科室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强化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及责任担当。专业课教师应在传统文化、时事政治、行业科研成果等资源中提取育人元素,并将其转化为思政课的生动素材,融入课堂教学、课下答疑、毕业论文指导各个环节,或通过阐释道理,或通过讲述感人事迹,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思政理论知识,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开展专业实践思政教育,联动社区、公益性教育机构、教育基地等第三方机构,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实习、实验、调研等专业实践活动,深入基层、了解家乡社会需求,将专业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提升专业能力,并通过参与社会服务、乡村振兴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挑选具有社会价值的专业实践题目,真正将学习成果体现在为人民服务上。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理念,以学科竞赛为契机,为学生提供全面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发学生面临挑战和竞争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利用比赛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新意识,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用好毕业发展期的思政教育深化
结合就业指导强化职业理想教育。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思政指导,开展就业创业政策解读、职业素养培训、就业心理调适等活动,加强就业价值观引领,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地区、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加强家校沟通渠道建设,利用微信、电话等方式,及时沟通学生在校表现及家庭教育情况,邀请家庭教育专家、生涯规划导师、心理咨询师等不同领域专家为家长提供专业指导,引导家长树立正确职业观,协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好职业规划。利用毕业教育培养感恩与担当意识。利用毕业典礼、毕业晚会等活动契机,围绕理想信念、感恩诚信、心理健康、法治安全、爱校荣校主题开展感恩“市集”、廉洁诚信“沙龙”、“爱校感恩教育”座谈会等活动,通过多样化的互动体验,培养毕业生的诚信意识与感恩心态,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任,能够以感恩的心态面对未来的生活与学习,不断发展并创造自身价值,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实效。
(作者系沈阳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