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三江交汇 文脉流长(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时间:2025-04-08 10:14:00

刘裕国

宋代枕莲玉卧童。

“我住长江头——宜宾历史文化陈列”展厅。本文图片来源:宜宾市博物院

东汉陶楼房。

东汉百戏画像石。

四川省宜宾市地处川滇黔渝结合部,金沙江、岷江、长江在此交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万里长江第一城”的美誉。

在宜宾市三江新区长翠路132号,矗立着一座飞檐翘角、气势恢宏的仿唐式建筑群,宜宾市博物院就在其中。宜宾市博物院新馆2021年9月开放,建筑面积3.4万余平方米,在四川省建成投入使用的地市级博物馆中规模体量居第一,2024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2万余件,常设展览包括“我住长江头”“四季乡愁”“酒都酒风”“墨韵三江”。

江畔先民 开道筑城

“宜宾位于长江上游,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化交流融汇之地。‘我住长江头——宜宾历史文化陈列’以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考古发现和出土文物为线索,展示了宜宾因水而兴的人类活动史,让观众领略这座川南名城的厚重文化底蕴。”宜宾市博物院院长黄乐生说。

早在4万年前,宜宾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筠连县、珙县等地发现了旧石器时代遗存。展柜里的刮削器、砍砸器等打制石器,是远古时期宜宾先民的生产、生活用具。2009年以来,向家坝水电站淹没区发现了石柱地、叫化岩等距今5000年—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大量陶片和石器。它们的发现填补了川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空白。

先秦时期,宜宾的僰人与巴、蜀先民相邻而居,深受巴蜀文化影响。宜宾出土的许多器物与成都、重庆地区出土的器物十分相似,说明宜宾凭三江之利,成为川渝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独立展柜中的商周时期尖底陶器出土于石柱地遗址,是蜀文化代表性文物之一,在成都平原的十二桥遗址等地也出土了同类器物。

秦灭巴蜀后,在宜宾置僰道,加强对周边地区的管辖。五尺道是秦代修筑的以宜宾为起点、通往云南曲靖的第一条官道。在宜宾筠连境内,还保留着五尺道遗迹。

汉代在宜宾开道置吏,将其作为经略西南的战略支点。公元前182年,在今三江口老城区一带筑僰道城,开启了宜宾2200多年的建城史。汉武帝时,开辟了经西南腹地出海的南夷道。南夷道和五尺道同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半两钱石范、东汉陶楼房、陶马头、陶母鸡、陶部曲俑……展厅里的文物再现了汉代宜宾经济繁荣、社会富庶的面貌。

东汉双鱼铜洗出土于宜宾市叙州区南广镇姚家嘴崖墓,宽沿,圆腹,平底,内底铸有“建初四年朱提造作”篆书铭文,两侧饰对称双鱼图案。外腹部饰5道凸弦纹,两侧有铺首衔环。由铭文可知,铜洗铸造于东汉建初四年(公元79年),其产地朱提位于今云南昭通。这件铜洗从昭通经五尺道到达宜宾,反映了昭通铸铜业的发达和五尺道商贸往来的繁荣。

汉代流行乐舞百戏,四川地区出土较多乐舞百戏画像石,折射出蜀地生活的多姿多彩。东汉百戏画像石出土于叙州区弓字山崖墓,画面上层有一人单膝跪地击鼓,一人表演下腰式口含串珠,最右端有一只猴子挂在帷幔一角;画面下层有5人,左边有3人,其中一人身体后倾、抛接飞剑,一人倒立,似在表演叠盘,还有一人用手抛接跳丸;右边一人手持圆环,一人双手合拢,弯腰往圆环冲去,在表演“冲狭”。画面栩栩如生,富有艺术感染力。

东汉斑竹林画像石棺为宜宾市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棺盖和棺身四面均刻有画像。棺盖为仿两面坡屋顶样式,瓦脊瓦当清晰可见,瓦脊脊头雕刻“品”字形瓦当,垂脊两侧刻有凤鸟图案。棺身头档雕刻一对子母双阙,代表升仙之门。足档雕刻伏羲女蜗像,人首蛇身,伏羲在左,左手托日,女蜗在右,右手托月,侧身相对,蛇尾交缠,代表着祈盼子孙兴旺、繁衍不息的美好愿景。棺身右侧左下方的车马图描绘了墓主人驾车登临仙境受到迎接的升仙过程。车马图之上为仙人戏雀图,一位仙人正表演抛丸、逗弄神鸟朱雀,朱雀身后一凤鸟正追逐一幼兽;其旁为狩猎图;下方为猿戏图,两人在戏弄一只猿猴。猿戏图左边和上方雕刻迎谒图和秘戏图。棺身左侧雕刻角抵戏、六博、方士祈药、仙人启门等图案,其间还穿插西王母神仙体系中的蟾蜍、金乌等祥瑞图像。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保存完整度最高、雕刻内容和题材最丰富的汉代画像石棺之一,展示了汉人现实生活与仙境世界的生动画卷。

西南半壁 物华天宝

宜宾作为因江而兴的城市,水陆交通都很发达。隋初开通宜宾连接云贵的石门道,后不断增修,远可达印缅,是巴蜀地区南向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唐代在僰道城设戎州都督府,先后管领64个羁縻州,故宜宾有“西南半壁”之称。如今,在宜宾老城区地标建筑大观楼上还可以看到清代政治家顾汝修题写的“西南半壁”匾额,由此可见宜宾历史上重要的战略地位。

唐天授武瞾异体字戎州碑见证了宜宾的盛世光景,是研究宜宾地理区划管理和行政体制沿革的珍贵资料。碑为青石,刻有行书:“维天授三年太岁壬辰一月丁卯三月十二日戎州……”其中“天”“授”“年”和第一个“月”字为武瞾异体字,即女皇武则天创制的汉字。“天授”为武则天第五个年号,“天授三年”为公元692年。

北宋时期,戎州改名叙州,僰道县改称宜宾。宜宾因水陆之便,成为西南地区的商贸重镇。茶马互市的兴盛,促进了民族融合、社会安定,时人生活富足,充满风雅情韵。

宋代陶院落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院落为一进四合院,四周有围墙,整体造型呈方形,底部中间有一圆形空缺。院内置陶灶、陶锅、陶磨、陶狗、陶鸡、陶鸭、陶鹅等,应为养殖禽畜专用院落,展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宋代枕莲玉卧童出土于宜宾市南溪区九龙村宋墓。此器由和田青玉琢成,童子呈卧状,大头圆面,头顶留桃形毛发,眼呈橄榄形,八字眉,葱管小鼻,樱桃小口,面相丰腴,略带微笑。童子手持莲花,下部有一穿孔,以便系绳坠挂。整体造型优雅,风格活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宋代川南墓葬多为石室墓,常仿照生前住宅样式营造,其石刻题材丰富,雕工精细,反映了当时的世俗生活和精神追求。捧奁侍女石刻出土于宜宾市兴文县共乐镇一座宋代石室墓中。侍女头绾双髻,内着抹胸,下着长裤,外穿褙子,右手托住奁盒底部,左手掩于袖内,恭身站立。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中国传统“四神”,常出现在墓葬中,起到镇守墓室、压胜驱邪的作用。南宋青龙石刻为国家一级文物。龙呈奔腾状,头顶有角,大眼,卷鼻,下唇有须,曲颈,面部雕刻精致,神采飞扬。龙身略微上拱,遍布龙鳞,尾部呈鱼尾状,四肢及爪强健有力。

商贸繁荣 文化璀璨

元代,叙州改为叙州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了土官土司政权,实行土司管理。明代在宜宾置叙州府,以砖石扩建三江口旧叙州城。明成化连体双龙钮四开光铜钟印证了土司制度在叙州的发展。此钟为喇叭口,顶部为龙头桥形钮,肩部为莲瓣纹,内铸捐者姓氏,扇面间铸四大天王,其上刻有“四川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中顺大夫马湖府子孙世袭土官知府安洪”等文字。

清代宜宾流传着一句谚语——“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这里商贾云集,舟楫成林,栈房连绵,百货骈阗,外地商帮、移民在此修建了众多会馆。滇南馆位于宜宾走马街,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馆内有楼台亭榭,斗拱飞檐,建筑精巧,宏大华丽,有“西南第一会馆”之称。清光绪“滇南馆”青花海水云龙纹瓷香炉为光绪甲午年(公元1894年)烧制,适逢中日甲午战争,反映了宜宾商贸业在外敌欺压中国时仍繁荣发展。

抗战时期,宜宾因有三省通衢之便、三江天险之势,成为民族企业内迁目的地和“四大抗战文化中心”之一。1940年秋,同济大学应邀迁往宜宾李庄。随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等文化科研机构也迁徙至此,直到抗战胜利后才陆续迁回原处。“同济大学附职校感赠罗南陔”木匾刻于1945年,题文共计384字,内容包括同济大学内迁李庄并附设职校及新建校舍的情况,提及李庄士绅罗南陔对内迁事业的鼎力支持,佐证了李庄作为抗战文化中心的贡献。

参观完宜宾历史文化陈列,观众还可以通过专题陈列进一步感受宜宾独具特色的文化韵味。“四季乡愁——宜宾民俗专题陈列”展示了宜宾一年四季的民俗活动和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展品有农耕用具、制茶工具、川剧服饰、婚嫁礼俗用品、民族手工艺品等。“酒都酒风——宜宾酒文化专题陈列”讲述了宜宾4000多年的酿酒史和今日宜宾酒业的辉煌。“墨韵三江——宜宾市博物院馆藏精品书画展”呈现了清代至民国时期精品书画37件,包括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等名家作品。

近年来,宜宾市博物院大力发展文创产业,依托馆藏资源开发了丰富的文创产品,涵盖瓷器、服饰、文具、日用品等类别。宜宾市博物院文创产品多次亮相国内外展会、比赛,屡屡获奖,扩大了宜宾文化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