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人人教研:教研生态性变革的“宝安探索”

时间:2025-04-07 10:30:00

教研制度作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保障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教育部相继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创新教研工作方式,建立常态化区域和校本教研机制。

在此背景下,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积极构建以人人参与为基础,以协同合作为纽带,以深度专业为导向,以创新灵活为特征,并最终服务于课程育人的“人人教研”新范式,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优化配置,推动区域教研的生态性变革。

文化生态,每个参与者都不可或缺

宝安区教育规模庞大,拥有599所各级各类办学单位,54.62万在校学生以及3.68万专任教师。学校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近三年新手教师超过3500人,教师培养任务艰巨。传统教研模式下,宝安区面临诸多挑战。教研活动多为单向输出,教师主动参与和互动不足,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教研内容侧重教学改进,缺乏对课程育人的系统思考;教研广度和覆盖面有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制约区域教育整体发展。

借鉴文化生态理论,宝安区提出“人人教研”理念,将区域教研视为教研主体与文化环境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个参与者都不可或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人人教研”强调“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研究者、人人都是展示者、人人都是实践者”,打破传统教研中少数骨干教师主导的局面,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教研活动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和价值。在教研机制及组织上,打破传统教研自上而下的推进形式,变革为纵向联动、横向协同的新机制,从教研功能体变革为教研共同体,体现“人人教研”的高度;在教研内容上,从关注教学能力变革为指向课程育人能力,体现“人人教研”的深度;在教研方式上,变革经验式视导为融合式教研,体现“人人教研”的广度。

纵联横协,打破自上而下的推进形式

近年来,宝安区制定并实施《深圳市宝安区中小学课程实施规划(2024—2027年)》,推进课改深化“五大行动”。从推动教研转型、加强校本教研两方面建立健全专业支持机制,做好教研顶层设计。将教研重心下移,推动指令性教研向协同性教研转型。聚焦课程育人主线,由单纯的课堂教学研究转向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评估改进的全过程全链条研究。

在教研机制上,打破传统教研自上而下的推进形式,变革为“两纵三横全域覆盖”的新机制。“两纵”机制确保了区校间以及幼小初高各学段间的教研贯通与协同;“三横”机制促进了区域间、学校间,以及区域与高校等多元资源之间的紧密合作与资源共享。基于此,构建立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打造以学科骨干教师为主体、高校专家为引领、教研员为支撑的三大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通过“纵联横协”,宝安区创新打造了四类教研新组织。校际共同体由区1所优质校与3—5所周边薄弱校组成,每月开展联合教研活动,旨在促进校际的教育均衡发展。学科共同体分为线下和线上两种模式,开展课题研究、主题教研、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等活动,提升学科教学质量。跨域共同体由教研机构、高校和中小学共同组成,以项目合作的方式攻克教育重难点问题。地缘共同体由本区优质校与帮扶区薄弱校结对,通过跟岗研修、同课异构等活动,推动区域间的教育优质均衡。

课程育人,促进教师深度转型

教师的课程育人能力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关键,决定课程功能的转向是实现课程价值与目标的决定性因素和本质性力量。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程育人能力,注重教师对课程实质、课程要素与课程活动的意义解读,要求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应是课程的研究者、设计者、评价者。

宝安区基于以上理解范式,确立了课程育人能力三要素——课程理解力、课程建设力、课程评价力,开发了相应的教研课程,并以项目形式持续推进区域教研内容变革。

理解力模块通过教师培训、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教师把握国家课程标准和教育政策,结合区域实际开展跨学科交流,提升对课程理念和目标的理解。建设力模块组织教师依据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创新优化课程内容,通过工作坊和团队合作构建符合学生特点的课程,并借助区域资源搭建课程共享平台。评价力模块通过专业培训和实践研讨,组织教师学习如何运用多元化的评价工具和方法准确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效,实时监测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内容实施上,基于课程本质属性,围绕课程理解、组织与实施、开发与评价等关键环节,将课程育人能力具体化为“课程综合化和评价情境化”两大核心领域和“大单元教学、跨学科教学、大单元作业设计、命题评价”四个关键项目,先行开展课程育人能力系列教研,通过教师学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各具特色的学科课程育人模式,形成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等全链条研究,发挥课程育人合力。

智慧融合,精准设计与实施主题教研

宝安区推动区域教研方式转型升级,探索出基于信息技术、数据事实的融合式教研。一是融合信息技术探索智慧教研范式,以数字化技术贯穿教研活动全过程。二是融合数据分析,依据学生学业质量监测数据,以“优质、均衡、绿色”三个维度设立标准分、等级比例、差异系数、学习动力四项指标“净增值”,对比分析不同学习阶段学校各项指标增值情况,并以此精准设计与实施主题教研,破解共性问题、指导个性改进。

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宝安区研制多种模板与指南,如大单元教学设计模板、课堂评价指南等,为学校开展课程育人研究提供教研支架。同时打造“一展一赛”展示空间,其中“万名教师晒好课”活动联通区域和校本教研,展示研究成果;“课程育人能力大赛”统整多项教研活动,全学段全学科开展,以优秀样例带动课堂变革。

“人人教研”实践在区域教研生态性变革中成效显著。“人人教研”体系提升了教研广度、高度和深度,形成配套性的区域常态长效实施工作机制。近两年,组织区域教研活动1480余场,教师展示6800余人次,教研活动实现全区公民办学校和全体专任教师两个“全覆盖”,平均每5位教师就有1位面向全区同行上公开课展示,同时推进区域、校本教研联动,基本实现全区教师人人参与、人人学习、人人覆盖。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02日第13版

作者:朱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