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湖南如何抢滩AI+?19位院士专家齐聚“开处方”

时间:2025-04-04 08:05:00

湘伴导读

当下最火爆的赛道是什么?

无疑是人工智能(AI)+机器人。这也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

湖南如何抢滩?发展相关产业的落点在哪儿?又该打好哪些“提前量”?

4月2日,一场高规格的会议——“湘智兴湘”院士专家恳谈会在长沙召开。

4月2日,“湘智兴湘”院士专家恳谈会在长沙召开。

湘伴君注意到,这是继去年首次举办“湘智兴湘”院士恳谈会之后,湖南连续第二年邀请“最强大脑”为湖南高质量发展进行“智慧碰撞”。

现场,19位院士专家结合各自研究领域、科研成果,为湖南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建言献策。

1

做什么?

做人做不到、做不好的事

先看看都有哪些“最强大脑”——

外省来湘院士、专家(10人)

龚 克: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南开大学原校长,无线通信技术、电波传播理论专家

方滨兴: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网络与信息安全专家,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先进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

聂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结构工程专家,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

赵春江: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信息化专家,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顾 宁: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医学材料与仪器专家,南京大学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临床医学研究院院长

刘 胜: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纳制造专家,武汉大学教授

方小敏: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科学专家,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卿凤翎: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氟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夏宁邵:中国工程院院士,微生物与生物技术药学专家,厦门大学教授

冯志海: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复合材料专家,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研究员

在湘工作院士(9人)

于起峰:中国科学院院士,光测实验力学、视觉导航专家,国防科技大学科技委副主任

谭蔚泓: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医学专家,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所长、湖南大学教授

郑健龙:中国工程院院士,道路工程专家,长沙理工大学教授

田红旗:中国工程院院士,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家,湖南省科协主席、中南大学教授

陈晓红:中国工程院院士,智能科学与工程管理专家,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湘江实验室主任

李东旭: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专家,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刘仲华:中国工程院院士,茶学专家,湖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姜 涛:中国工程院院士,冶金工程专家,中南大学教授

赵中伟:中国工程院院士,有色金属冶金专家,中南大学教授

这样的阵容可谓“含智量”满满。

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首先得回答——要依托它们做什么?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沙理工大学教授郑健龙开门见山提出,“发展人工智能,最重要的是依靠机器人,做人做不到的事、做人做不好的事,做对人本身可能造成伤害的事。”

郑健龙说,要依靠人工智能的功能建设,提高原有技术的成熟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华的举例,与上述观点不谋而合。

目前正值采茶时节。刘仲华发现,60岁以上的老人成为采茶主力之一。这也折射出传统采茶方式面临劳动力短缺、劳动力老龄化严重、效率低下等问题。

未来谁来采茶?刘仲华说,农业智能机器人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信息化专家赵春江看来,人工智能+机器人就是要解决经验依赖性强、劳动力依赖性强的问题。

赵春江同样以农业举例。他说,湖南作为全国农业大省,要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发展科技是解题关键。

其中,智能机器人技术可助推解决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复杂等问题;大数据与大模型技术,将成为作物培育、病虫害防治等经验依赖行业的破题“利器”。

2

何处发力?

AI+优势产业,湖南大有可为

明白了依靠人工智能+机器人做什么,还要弄清湖南的落点又在哪儿?

院士、专家的普遍共识是——AI+优势产业,湖南大有可为。

以农业为例:

赵春江建议湖南重点发展“AI+育种”,破译种子“基因密码”,加速新品种培育;发展“AI+农机”,实现耕作效率跃升;发展“AI+农业服务”,向生产加工、仓储物流、数字营销等环节纵向拓展。

以先进制造、智能驾驶为例:

郑健龙说,我国在交通领域谋划了“大通道货车自动驾驶与电气化公路”等重大创新工程。这些项目需要解决的自动驾驶载货运输、大型卡车能量转换等问题,湖南都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可以率先发力深耕。

以低空经济为例:

涵盖通用航空、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核心领域的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产业链条已延伸至研发制造、运营服务、应急救援等全场景。

而湖南,不仅是我国首个全域低空飞行试点省份,还在交通运载装备服役安全研究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山河星航自主研制的“阿若拉”轻型运动飞机编队飞越湘江。山河星航 供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科协主席田红旗提出,湖南可将积累的安全保障技术赋能低空经济,服务“空中安全”,并在此过程中,推动人工智能机器人与低空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3

怎么操作?

以企业为主体,树立AI典型示范

人工智能的发展,绝非孤立的技术推进,而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性工程。

湖南如何打好“提前量”?院士专家从着力点、研发体系、人才培育、环境营造等多维度建言献策——

在着力点上,从细分领域的典型场景入手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网络与信息安全专家方滨兴认为,要结合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湖南优势产业的应用场景,深化机器人在细分领域的技术研究,不断优化机器人的性能和功能。

在技术开发体系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联合体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方小敏建议,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校深度参与的创新联合体。

方小敏以湖南工程机械行业为例指出,相关企业在装备智能化升级中,积累了大量应用场景及需求,并且有相对充足的资金储备开展研发。湖南相关高校在材料研发、智能算法与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前沿研究,正可与其形成互补优势。

3月23日,长沙经开区三一重工18号厂房智能化制造车间,工人调试机械臂。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在人才培养上,构建前瞻性的职业培训体系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南开大学原校长龚克认为,需加快建设社会化职业培训体系。

龚克指出,技术革新将引发就业结构调整——既消化部分现有岗位,又将培育新兴岗位。

通过构建前瞻性的职业培训体系,湖南能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赢得主动。

在氛围营造上,树立AI典型示范

院士专家还特别提及市场生态、环境氛围的营造。

龚克介绍,在人工智能带来的产业升级中,应着力破除市场准入壁垒,营造公平公正的生态。

方滨兴强调,要通过AI典型示范作用,让各行各业扭转“船大难掉头”的偏见,意识到拥抱AI、拥抱大模型,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

在恳谈会现场,方滨兴多次提到湖南日报社的内容安全风控平台。(在此,请允许湘伴君小小地骄傲一下^ǒ^)

“让省内外有风控需求的企业、媒体享受相关技术,湖南日报社的内容安全风控平台就是典型的示范应用。”作为信息安全领域的资深专家,方滨兴认为,湖南作为文化大省、传媒大省,可加强大模型安全监管技术和平台建设,为内容生产领域的管理方、生产方、从业者提供全场景、全链路的内容安全解决方案,为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在“以智兴湘”的火花碰撞中,一场新时代的“数字赶考”正以满格信号奔涌向前。

文 | 王铭俊 周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