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智防”助“人防”,构筑立体化防灭火体系

时间:2025-04-03 04:32:00

【经济界面】

我国森林草原防灭火应用一系列新机制、新装备——

“智防”助“人防”,构筑立体化防灭火体系

光明日报记者姚亚奇 高建进 周仕兴

夜色笼罩着广西深山里的侗寨,结束一天劳作的人们陆续来到村“两委”,一场“火塘议事”即将开始。在广西桂林龙胜县广南村,村民和护林员、消防应急队队员们围坐在火塘边,经过你一言我一语的热烈讨论,“不许在林地、荒地用火”等内容被纳入“村规民约”。

两千里外的福建南平,人们也在密切关注着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变化和野外用火情况。一张覆盖“市—县—乡”“县—乡—村”“乡—村—组”的三级网络,实现了实时传导森林火险预警信息、动态调度网格员,森林防灭火更加精细化。

据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会商研判,今年春季我国气温总体偏高,降水总体偏少,部分地区旱情可能持续并发展,高火险区域将不断扩大,森林草原防灭火形势严峻复杂。为了提前预防风险、消除火灾隐患,各地纷纷采取举措,为森林草原打造“防火墙”。在一些重点森林火险区,哪些新机制、新装备得到应用?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对此,光明日报记者深入一线进行了调研。

新装备 无人机拓展空中防灭火能力

“现在森林泵车联保供水小队正在火场进行扑救。”3月25日,在福建三明永安市,三明市技工学院的实训场上,一场森林火灾演练正在进行。在演练现场,山坡上烟雾弥漫。由于火势较大,水源补给不足,救火小队向指挥部发出救援请求。随着无人机携带水袋升空,前往着火点支援,火情很快得到控制。

“这款消防灭火无人机可满载飞行15分钟,最大载重50公斤,不仅能够携带水袋赶往救灾现场,还有投掷灭火弹、投送物资等功能。”演习现场无人机小组组长詹华鎏告诉记者,“特别是在一些山高坡陡的环境下,扑火队员携带水源赶赴火场效率低。无人机速度快,还可以通过其搭载的30倍变焦相机侦察火场情况,为指挥救灾提供帮助。”

福建龙岩上杭县古田镇护林员正在“云上境”瞭望台进行森林防火动态监控。姚亚奇摄/光明图片

永安市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集体林区和生态屏障,森林覆盖率达80.44%,是国家一级火险区。永安市探索县级森林消防队伍建设,结合本地实际,依托相关企业,组建了“防灭一体化”及现代化的一专多能县级森林消防队伍。队伍配备了无人机、供水车、高压水泵、割灌机、风力灭火机等现代化装备。福建省三明市应急管理局局长黄功华说:“通过采取无人机空中巡查、喊话宣传,及时掌握火警动态,做到‘早发现、早处置’,防灭火能力和效率显著提升。”

在福建省宁化县,无人机也应用到了森林防灭火巡护中。宁化县部署的20台无人机自动巡飞机场,覆盖了全县95%的面积。在每天两次的巡护中,无人机能够在第一时间监测到火源热点,并将坐标信息推送给乡镇网格员和主要负责人,极大提高了火情核实和处置的效率。

宁化县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罗永琰介绍:“与传统人工巡山相比,无人机巡护的效率提升了20倍,巡查时间更短、覆盖范围更广,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2024年年底至2025年春节前,宁化县经历了长达55天的无雨天气,森林防灭火形势极其严峻。在此期间,无人机高频次巡检发现了223处野外未报备用火,并及时制止,成功杜绝了森林火灾的发生。”

“近年来,广西也采用了一系列低空飞行器,协助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广西壮族自治区应急管理厅二级巡视员张明军介绍,“我们通过无人机喊话、发传单等方式,加强宣传教育,还使用无人机、直升机进行森林巡护、洒水灭火。通过整合社会力量,不断壮大空中灭火能力,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得到有力加强。”

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相关负责人指出,在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中,要强化预警响应,加强滚动研判和短临预报,综合运用卫星监测、无人机、瞭望塔等手段实时监控,落实好直达基层一线的临灾叫应和跟踪反馈机制,做到早预警早防范。

数字化 信息系统智能辅助灭火指挥

走进广西应急指挥大厅,大屏幕上,全区火情监测点、实时监控画面、野外用火报备、风险隐患、救火队伍分布及物资装备等信息直观呈现在眼前。现场工作人员正紧盯屏幕,实时监测。

“屏幕展现的是广西森林防灭火信息化系统,我们利用历年的火险监测、地理信息、指挥通信等数据,采取综合集成技术,横向连接林业、气象等业务数据,纵向贯通自治区市县乡镇5级护林员,打造了既能满足防火管理,又能支撑战时灭火作战的系统。”指挥大厅工作人员王溢向记者介绍。

“这个系统既是辅助灭火指挥的‘参谋助手’,也是一个资源库。”张明军说,“系统可以为扑火指挥提供辅助决策。直升机和无人机侦察的火场信息、视频监控的信息、地面人员手机拍摄的信息,可以全部汇总在一张图上。在充分了解信息的基础上,专业指挥员能够很快做出扑火方案,采取扑火行动,提高了扑火的效率和安全性。通过系统可以查询专业队分布、扑火装备、火场周围可利用的资源等各类相关信息。同时,系统还能智能分析,调集最近的队伍和物资装备。”

工作人员在广西森林防灭火信息化系统大屏前实时检测广西全区火情。杨苇月摄/光明图片

广西森林防灭火形势严峻。数据显示,广西林地面积保有量超2.42亿亩,可燃物总载量近100亿吨,平均可燃物载量达78吨/公顷,远大于发生重大森林火灾30吨/公顷的临界值,火灾风险大。同时,清明节、壮族三月三等节日氛围浓厚,人们拜山祭祖、燃放烟花爆竹等祭祀行为导致森林火灾易发多发。

近年来,广西不断提升森林防灭火信息化水平,升级全区森林防灭火信息系统,建立起二维、三维合一的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了火场蔓延模拟、扑火队伍行军路径选择、排兵布阵标绘共享等功能,为扑火力量调度、指令下达提供了信息化支撑。同时,全面整合护林员巡护、卫星热点监测、无人机巡护、铁塔视频监测等监测手段,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的监测预警体系。

数据显示,五年来,广西森林火灾起数从2018年的574起下降至2024年的15起,下降97%,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地区生态安全。

近年来,福建省也在积极探索数字防火,自主研发了森林防灭火预警监测系统。福建省应急管理厅火灾防治管理处处长潘振旺介绍,目前该系统实现了火险等级推送、火情热点定位、生产用火报备三大功能。

从2020年起,福建森林火灾起数逐渐减少。2020年福建共发生森林火灾55起,2021年44起,2022年20起。2023年火灾起数急剧下降,发生7起。2024年共发生森林火灾8起。“近年来,福建森林火灾起数逐渐下降,没有发生过重大以上火灾。这些都来自科技服务的积极影响。”潘振旺说。

新机制 多措并举提升森林草原防火意识

“前方发现烟点,请巡查人员前去查看。”3月24日,福建龙岩,上杭县古田镇护林队队长李发祥登上瞭望台不久,便发现大约3公里外的山脚下,缕缕灰白色的轻烟升起。他迅速拿起手机对接,山下巡查人员马上赶到现场。没等几分钟,烟点得到处置,山林恢复平静。

这座瞭望台位于上杭县古田镇赖坊村云上境山顶,海拔900多米。站在瞭望台俯瞰,古田镇和周边乡村尽收眼底。通过望远镜、对讲机,护林员们可以及时发现野外用火,迅速处理火情。

古田镇位于上杭县东北部,林地面积32562.51公顷,森林覆盖率86%,地域面积广阔,森林防灭火压力大。建立瞭望台是古田镇创新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

上杭县森林防灭火指挥中心主任杨军告诉记者,古田镇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一个指挥调度中心、一个中心区域重点瞭望台、四个片区集中待命”工作机制。除了“云上境”瞭望平台,指挥中心可以根据森林防灭火动态统筹部署,确保各项森林防灭火任务第一时间下达至各村、各村民小组。4个片区可以分别集中力量开展野外火源专项治理和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强化林事用火、农事用火、祭祀用火、民俗用火管理。近十年来,镇辖区内未发生一起较大森林火灾。

在广西,形式多样的森林防火宣传,成为预防森林火灾的有效机制,人为火灾得到有效遏制。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森林消防队伍携装巡护。杨苇月摄/光明图片

“绿水青山坡连坡,村村寨寨好快活,森林防火要牢记,幸福陪伴你和我。”在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大寨村,梯田山坡的观景平台上,一曲悠扬的山歌响起。大寨小学的带队老师带领20位身着民族服饰的小学生,正在开展森林防火主题队会。“森林防火是守护家乡安全的重要工作,我们今天走在家乡的绿水青山上,开展森林防火主题队会活动,就是让同学们记住,森林防火要从自身做起。”老师告诉同学们。

不只是大寨村,在广西的多个村寨,一首首森林防火主题的山歌成了流行的歌曲。在广南村,广南侗寨琵琶文艺队在鼓楼戏台开展文艺演出,宣传森林防火知识;在柳州市三江县八江镇,人们唱着森林防火的山歌,在布央广场跳起多耶舞。在民族节庆、文艺表演、喊寨等活动中,伴着优美的民族乐器、森林防火主题歌谣,森林防火知识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被人们广为传唱,提高了村民们安全用火意识。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森林防火督查专员黄可先介绍,近年来,广西创新开展“壮语小视频”“森林防火侗族大歌”等形式,利用广电网络乡村一村一屏,联合气象部门开展“村村通”大喇叭广播,推动防火宣传千乡万村全覆盖;针对中小学生开展森林防火宣传读本宣教;组织无人机空中巡护喊话,收到良好效果。

清明节将至,民俗祭祀、春耕生产用火增加,进山踏青、旅游休闲活动频繁,野外火源管控难度加大,森林草原防灭火形势严峻复杂。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深入开展森林草原火灾重大隐患动态清零和查处违规用火行为专项行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宣传普及防火知识,提升全民防火意识。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03日 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