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重申零关税,自由港如何避险?


短期内中国香港贸易总额出现下降,被认为是大概率事件。除着重强调保持自由港地位,香港亦被认为亟需以战略视野进行统筹,将有限资源精准投放至可塑造新核心竞争力的领域
编辑|苏琦
关税全球化,马死落地行。
随着大国间关税博弈升级形成趋势,外向型贸易经济体如何避免被挤压及边缘化,是中国香港特区当前核心政经议题之一。“马死落地行”这句原被形容没有优势后只能靠自己的南粤俗语,也因之在当地再次被赋予现实语境。
4月7日及8日,中国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李家超,以及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分别在不同场合着重谈及了同一主题:地缘局势发展困扰全球贸易前景。作为国际贸易枢纽,短期内中国香港特区亦难免会受到一定影响。特区政府会继续保持自由港地位,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保障货物、资金和信息等的自由便捷流动。
这些均被认为是中国香港特区赖以繁荣的核心优势,也是其作为“自由港”的核心经验。正是凭借二战后的自由政策(Laissez-faire),当地经济从起飞开始,逐渐成为亚太地区工业中心、国际性金融中心及贸易中心。原本的落后地区,成为富庶且发达的自由港。究其经验本质,除发挥本地市场作用,多年来其也坚持给予国际市场尽可能多的空间。
这被中国香港《基本法》第112条列明: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实行外汇管制政策。港币自由兑换。继续开放外汇、黄金、证券、期货等市场。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保障资金的流动和进出自由。
在此基础上,中国香港还继续保持自由港和独立关税区地位,可以“中国香港”身份参加国际组织和贸易协定。这些先天优势,加之背靠中国内地这一庞大的新兴市场,给中国香港参与国际金融及国际贸易等多类循环均带来强大助力。

但在随后的产业摸索中,快递与邮政包裹,这些原本不被认为是贸易渠道的渠道,则开始借助这个亚洲连接度最高的“空港城市”获得巨大增量。事实上,作为同时拥有空运和海运优势的自由港,不论转入中国内地所谓“保税备仓”型渠道,还是通过航空速递直邮方式,中国香港都有独到优势。
以空运为例:经由香港机场,可实现在五小时之内触达全球近50%人口。通过120家左右的航空公司连接位于欧洲、非洲、太平洋岛屿和美洲的近220个航点,即使在疫情导致客运断崖式下降时期,香港机场仍保持了货运量世界第一的成绩。也正因如此,很多外国邮政企业以及中国内地的跨境电商企业,都将其核心的收发货中心设在中国香港。
随着“对等关税”行将落地,产业反转或再次出现:根据美国原有安排,对价值低于800美元、来自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特区的货品,可豁免关税。但在新规定下,有关货品需缴纳相当于货品总值30%的关税。
这只是中国香港将受到的冲击之一。从当地优势产业金融角度来看,已有部分当地外资投行经济学家提醒称:此前不少中国内地投资进出通过中国香港进行。在当下环境中,进出双向投资都会减少,从而带来影响。
再从外贸整体角度而言:此前一轮贸易摩擦中,中国香港受到的打击相对可控,由于其还可把一部分输美产品转为输往欧盟与东盟地区。相关数据显示:美国在中国香港特区的整体货物出口市场占比,已由2018年的8.6%缩减至2024年的6.5%。
与此同时,东盟和中东的市场份额,则由7.4%和2%,分别上升至8.7%和2.9%。自2019年起,东盟已超越美国成为中国香港的第二大货物出口市场,排名仅次于中国内地。
渠道遇阻、通过异地设厂减少关税或将此路不通后,中国香港的转口贸易等功能,被认为或将在一段时期内受到影响。短期内贸易总额出现急挫,已被认为是大概率事件。这也被认为是前述中国香港特区多位官员近日频频表态的背景之一。
多重压力之下,在此时重申自由港地位,其实也被指出不能再只单纯提及各项优势,亟需以战略视野统筹各项政策,在财政赤字不断高企之际、将有限资源精准投放至可重塑新核心竞争力的领域。结合前述多位当地主要官员近日透露的大量信息进行解读,以下是几个或许值得注意的方面:
首先,短期来看,中国香港特区已有涵盖多个维度的政策框架。
4月8日上午,李家超在出席行政会议前表示,特区政府将从七个方面进行应对,包括:全面把握国家发展机遇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强国际交往合作积极深化区域合作、香港要加快产业升级转型开展高增值创新驱动的经济模式、加大发展科技创新、大力推动国际金融合作、把握好多国需要分散地区风险的大趋势吸引外国企业和资金进驻香港,以及继续为业界提供支持协助企业应对挑战。
4月6日,陈茂波在相关撰文中具体指出,特区政府将从多方面为当地企业提供支持,包括:一、资金周转,例如继续通过出口信用保险局加强为从事贸易的企业,提供出口信用保险支持。金融管理局亦会继续积极协调银行界,帮助中小企应付资金周转需要;二、开拓新市场,例如通过相关专项基金,支持香港企业发展品牌、升级转型及拓展新市场;三、通过资助计划,支持企业加快数码转型,并把握电商机遇。
他预测未来全球经济会分成三大贸易板块,即中、日和亚太地区为一组;美国、北美和南美则是另一组。除传统欧美市场,中国香港企业应拓展全球南方等新兴市场。“目前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并以底线思维准备不同预案,亦不能低估其影响。在关税战下有危也有机,政府会协助商界转型。”
上述一系列相关政策能很快明晰并公布,一定程度上源于是近年来当地扶持政策的传统工具,打包组合难度较低。但从以往实践来看,相关政策如何具体落地,仍有一定难度。以开拓新市场为例,在当前的大环境开拓新市场,困难就被认为不小。因此也有相关人士形容,“未来不能单靠美国市场。中东要试、拉丁美洲亦不可放弃,连非洲也得要考虑。”
其次,擅长作为中介的中国香港特区,被认为仍可借助零关税优势强化其相关功能,以此发挥“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角色。
一些相关计算显示:美国仅占全球最终进口需求的15%左右,无法主导全球贸易。即使美国完全停止进口,按照目前趋势,全球100多个贸易伙伴,或许也能在五年内收复出口损失。因此亦有一些欧洲媒体建议称:各国政府应该致力增加彼此之间的贸易往来,特别是服务业。
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仍将继续坚持自由贸易往来。中国香港的不设关税优势,也被认为可成为吸引外资的避险天堂。陈茂波亦指出,“鼓励中国内地和环球企业用好中国香港这个内联外通的国际化平台,以发展业务、管理财资以至开拓新市场。”
中国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陈祖恒曾对《财经》记者表示:中国香港可凭超级联系人角色助内企出海,建议业界转攻高增值领域。“建议中国香港业界不应再寄望美国大额订单,而应推动产业升级转型,从传统制造转向供应链管理、品牌设计及新材料研发等领域。”
第三,作为享有免税、资金及人才进出相对自由等优势的自由港,中国香港近年来的产业政策及科技调整虽有成效,但仍需继续细化及深入。
以免税政策为例,其在成就中国香港作为自由港地位的同时,也给其产业调整带来一定难度。自开埠以来,除一些特定物品如烟草、汽油等,中国香港并没有对入口货物征收关税,也没有资产增值税、消费税等税项。
税收结构相对简单的优势不再赘述。其近年来不断显现出的短板,则是容易造成当地公共财政收入来源太过集中。一方面,这会造成其财政赤字一旦出现就较为难以消除;另一方面,也使得其在发展新产业方面会有一定限制。
以贸易物流行业为例,单以税务优惠比较,中国香港吸引力其实已并不优于亚洲区域的一些对手。但香港税收已较低,难以通过大幅减税吸引相关企业加速布局。多年来持续关注两地物流行业的香港学者王辑宪,就曾在《香港怎么了》一书中举过相关例子:
“新加坡的货柜场租约长达30年,有利于物流行业从业者进行长远的规划;而政府高度干预行业的发展,也有利于进行集中规划和资源调配,出台一系列包括税收优惠、人才培训和技术咨询的支持政策。反观中国香港,作为‘自由港’,资金流动更加自由,而港口则由4家港口企业拥有、营运和管理——这在全球港口体系实属罕见。”
按照他的分析:中国香港应主动作为、积极转型为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在此方面,中国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洪雯,也曾以中国香港发展卫星产业为例,阐述其“自由港”的独特优势,包括以下多个方面:
一颗卫星涉及大量精密零部件,从全球进口将产生大量关税成本;自由港零关税的优势,可将制造成本降低多达30%;卫星供应链极复杂。通关管理全球最为宽松,是管理复杂供应链的理想之地;实行普通法,对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亦让各国放心在港交易……
“这些香港优势并非近期才存在。所谓优势,要真正使用才成为优势;从前我们只在个别产业领域,或只在显而易见的表层利用这些优势,结果产业结构日趋单一。”洪雯指出,“推动中国香港产业多元化,我们需要拓展思维,在各个范畴用足优势,甚至去创造新的优势。”
总结而言,作为自由港的中国香港特区,其所长内容应是一个可增加、可延展的概念,以此才有望持续创造新的经济发展优势。因应“对等关税”等政策造成的外部环境不断趋寒,或许已是中国香港特区加速痛定思痛、苦练内功的时候了。
责编 | 秦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