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历史课:日本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历史后期两件大事件

时间:2024-07-24 10:47:31

日本20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大正改革失败了。这是第一件大事。

第二件事,就是日本出现了一帮少壮派愤青。当时整个世界都流行极端思潮,日本也深受影响,出现了一大群态度激烈的愤青。这帮人动不动蠢血沸腾,觉得别人都不爱国,都在卖国,就他们最爱国。

对卖国者怎么办?就得杀掉。以前日本就有暗杀政治人物的恶习,到了三十年代,这简直就成了一种时髦。

首相浜口雄幸签了一个《伦敦海军条约》,转眼就被人刺杀了。

首相犬养毅不太赞成跟中国打仗,转眼也被人刺杀了。

前首相斋藤实老老实实啥也没干,也被人冲进来拿枪打死了。

首相尚且如此,普通的大臣被干掉的就更多了。最疯狂的时候,愤青们甚至打算攻进皇宫,把天皇给废黜掉,换成雍仁亲王。他们觉得自己理直气壮。首相不爱国,我杀他怎么了?我是爱国者,看你卖国就干你!爱国谁能说不对呢?所以舆论还真向着他们。老百姓都说他们是英雄,就连法院也不敢重判谋杀者。

这就产生了一个可怕的结果。大家都害怕他们,只好争先恐后表现自己的爱国热情。一个个都跟打了鸡血似的,扯着嗓子喊:皇国万岁,有进无退!

如果只是老百姓受到影响,可能还不要紧。可高级官员也这么干,那风险可就太大了。本来,政治是最需要理性的,该妥协的时候妥协,该权衡利弊的时候权衡利弊,但是这种氛围下,谁敢权衡利弊呢?谁敢妥协呢?谁敢说“要适可而止”呢?

说到底,谁敢被别人当成懦夫,当成卖国贼呢?政治家都是昭和男儿满腔鸡血,那还怎么得了?整个日本就像蒙上眼睛的怪兽一样,使劲往前冲。如果我们站在日本的角度考虑,在三十年代后期,他最理性的策略就是保持现状,消化掉中国东北。这个过程最少要持续二三十年。只有疯子才会想去全面进攻中国。原来军部一直强调,把战争局限在华北和上海一带,结果军队一激动就打到华中了。战线越拉越大,可问题也就越来越大。其实日本人也知道,中国太大了,他们不可能灭亡中国。就算是最狂妄的将军,也没有过占领全中国的打算。他们的想法是打败中国,让中国认输。但是如果中国不认输,怎么办?他们也不知道。这个时候,美国出来压制日本,要求它从中国关内全部撤军,其实几乎所有日本高官都知道,日本打不过美国,可他们还是决定偷袭珍珠港。为什么呢?就是没有人敢负责。

就像海军大将永野修身,平时他叫的很厉害,“我们海军不怕战争!晚打不如早打!绝不退缩!”可真到别人正式问他意见的时候,他就开始推卸责任了:“我当然觉得应该打。但是如果外相(当时的外相为丰田贞次郎)觉得还有希望,那我也赞成继续谈判.....这不是我们军队的事情啊。”

其实他就是盼着外相顶上这个屎盆子,自己继续当一个爱国英雄。如果可要是外相真屈服了,他自己就会跳出来臭骂外相,扣着他脑袋把这个屎盆子按得更瓷实一些。就连天皇也在推卸责任。

他曾质问总参谋长杉山元:你当初说一个月就能打败中国,可现在四年都过去了,也没打败中国。现在又要打,那需要多久才能结束?杉山元辩解说:中国太辽阔了……裕仁说:太平洋不更辽阔么?

裕仁对情况并不是不了解。他也不愿意打仗。可事到临头,他也在推卸责任。

裕仁说:内阁主张打仗。天皇推翻内阁的决议,这没有先例啊。

天皇是日本最高领袖,统帅陆海军。碰到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时刻,居然拿“没有先例”来说事,其实这就是推卸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