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降准是什么意思? 和我们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对股市有什么影响?

时间:2023-04-16 15:07:17


央行宣布降准0.25%

“准”指的是“存款准备金率”,顾名思义,指的是商业银行在揽储之后,需要将一定比例的资金上缴至央行,作为“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机制可以说是现代商业银行得以健康运行的最重要工具之一。


因为大家知道,银行的揽储来源于储户,这包括老百姓、机构等。银行在揽储后,需要向储户支付一定的利息,而银行本身不具备产生盈利的能力,它需要将揽到的储用于贷款、对外投资等,获取更高的利息收益。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之间的息差,则是商业银行的重要收入来源。

银行的盈利模式

明白这个概念之后,大家就明白为什么需要设立“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机制了。因为储户在把钱存到银行后,每个人的期限不一样,有人随时需要取现。如果取现失败,则会导致储户“挤兑”,这是任何商业银行最大的挑战,如果银行遇到挤兑的情况,无异于人生了绝症病,如果处理不恰当,则可能出现倒闭的情况。但如果银行为了防止挤兑,又将资金全部放在账上睡大觉,则无法兑付给储户利息。所以,存款准备金率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将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应对日常的储户取现需求,其他的资金放贷来赚取息差,则既可以满足不被挤兑、又不至于没有息差可赚的问题。

海南发展银行是新中国成立后首家破产的商业银行

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想必大家都明白了,那么如何确定这一比例呢?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会导致银行用于放贷的资金减少,息差就会变少。但如果过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则会导致商业银行面对风险的能力降低,放大了挤兑的风险敞口。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叶,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最高达40%,这意味着银行每收到100元资金,有40元需要上交到央行的账户“睡觉”,只能用剩下的60来赚利息。而银行流出的资金,我们称之为“流动性”,一般都流向于实体行业,如地产、个贷、房贷、消费贷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于资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如果一直保持很高的准备金率,则会压抑经济的发展节奏。于是,从1985年开始,央行大举调低了准备金的比例,统一调整至10%。这向市场投放了大量资金,助推了90年代的经济崛起!


此后十多年,存款准备金率几番调整,基本都在8%-10%左右浮动,直到2008年,发生了全球金融危机,为了应对涌入的热钱,以及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央行降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至15%。可以说,准备金率的调整,为打赢08年那场全球金融危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后准备金率曲线上升,一直围绕在20%左右浮动。


11月25日,央行再度宣布调降存款准备金率0.25%。这个数字大家看着很小,但是此举却向市场投放了约5000亿的长期资金。这对于目前的市场来说,可以说是“久旱逢甘霖”了。经过过去三年,大家都过得比较难,特别是中小企业,压力较大。市场上其实不缺钱,但是因为没有太好的投资机会,绝大多数钱都选择进了银行。如果中小企业得不到应有的融资,则会出现经营困难,甚至是倒闭的情况。


大家都知道,民营企业承担了我国80%以上的就业,可以说是社会经济结构体中不可或缺、十分重要的一环。此次央行降准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要确保这些资金能够流入到中小企业手中,帮助他们度过眼前的难关,避免出现大面积的经营困难,甚至是引起大面积的被迫失业等情况。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明白了。看着远在庙堂的一纸决策,其实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您就业的公司,可能就是此次降准的直接受益者。企业在拿到钱后,可以更好地扩大生产、提高销量,你也才能拿到更高的薪水、更高的年终奖。


当然,这些影响都是比较潜移默化的,不具备直观的观感。最直观的影响,应该是对股市的影响。因为大家都知道,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今年的股市表现如何,我这里就不想讲了。这里面既有世界经济运行周期的影响,也有其他影响,大家都懂得。一般地来讲,我们会将“降准”解读为对市场的“利好”,但这并不意味着下周的股市一定会高歌猛进。因为影响市场波动的因素实在是太广泛了,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病入膏肓,一针兴奋剂可能会让他略有好转,但想彻底治愈,是肯定不行的。